雙寶爸「花近15年才換到目標坪數」!買房歷程提7建議:先求有再求好
房市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遊智文攝影
我人生第一次買房的印象最是深刻的,我是在2006年買的,大概從2005年就開始看房,是我工作的第三年。
那時因爲還在租房,房東房子要出售,被迫要再另找房子,開始有了動機要買房,就開始我的看房尋房之旅。
講一下2005年的時空背景是SARS發生後的一兩年,SARS期間房價很低迷,那時的環境大家不喜歡買房,以前的房貸利率也高,是後來利率越來越低,才越來越多人買房。
現在來看2002-2004房價應該是這個20幾年來最低的時候,而2005年算是房地產剛開始復甦。
2005那時我剛工作根本沒存什麼錢,其實還是苦哈哈的。
有一臺媽媽姐姐買給我的中古三菱Lancer跟一臺小50機車,我跟那時的女友(現在的雙寶媽)假日騎着小50,到處跑到處看,目標是買臺北市的房子。
因我太太是南部人,她認爲要找室內30坪以上的房子(真的吃米不知米價,太看得起我,臺北市室內30坪太難了),這目標太難了啦!我後來就常在笑她,妳當初訂這麼高的目標,我們到2021年換房才達到!
週末我們幾乎都在看房,看過鬆山區小巨蛋附近的公寓,那時看到一間約28坪公寓4樓,開價記得是700多萬,那時連頭期款都沒有,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差點就想買下去,後來考量到老公寓要一筆修繕費而作罷。
後來又到民生社區看了撫遠街、新東街、富錦街,因爲房仲介紹的不是太貴,就是太接近市場街廓環境太舊。
後來輾轉看到松山新城,它的地理位置好,又是大樓,那時松山新城3房我記得開價1100-1200左右,1000萬應該是能買到,不過那時1000萬對我們已經是天價,加上沒自備款,還是不敢買。
看了一陣子松山區後,發現我們應該是買不起,就開始往外圍找,一度看到新店,但覺得地理位置不適合,又找回到內湖的行善國宅跟美麗華旁的基河國宅,基河國宅有一間頂樓很喜歡,那時850萬可買到,但也是自備款不夠,不敢買下去(我查現在基河國宅成交價3200-3500萬,漲了4倍)。
越看越失望,一度想放棄,後來我們討論既然喜歡的地方買不起,我們就再妥協往外圍找,去找內湖相對比較便宜的西湖、東湖跟大湖,加上我們頭期款慢慢存到一百多萬(那時的貸款只要條件符合,貸到8-8.5成都是可以的),收入也越來越高,比較有底氣去下斡旋。
那時跟爸媽討論一下,他們也一起來看一下屋況,就陪着我們一起下訂簽約。
最後買的物件是內湖公寓4樓,總價940萬,貸800萬,當時的利率約2.6%,本利還一個月約4.3萬,以那時收入付款壓力不大。
買房之後我跟太太之後工作上越來越順,可能是像大家講的起家厝,有了房子穩定之後,可能心裡也踏實了,一切都變得順遂。
買房是大多數人必經的過程,很多雞湯文都有在講買房的建議,其實大方向真的都差不多,我的話會建議:
1、第一次買房,先求有再求好
因爲隨着你的工作收入增加跟升遷,或小孩出生,一定會再買更大更貴更適合當下需求的房子,不用一次就到位。
2、先存到自備款
最好是2.5-3成,另外,也要試算一下自身的還款能力。
3、不要花太多錢在裝潢上
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簡單裝修就好,未來在賣房,這都是你的成本,很難轉嫁到買方。
4、沒事就多看房
多瞭解現在市場的價格,培養對價格的敏銳度,可以看比自己能力稍高一點的物件,一旦有看到喜歡的區域、物件、可以接受的價格,就可以準備出手。
另外,可以跟幾位房仲的關係維持好,如有一些好物件釋出,你可以即早得知。
5、注意信用狀況
自身的信用條件跟信用卡的還款狀況要維持好。
6、不要先買車,目標先買房
存到第一桶金先不要買車,先目標買房,我自己也是存到錢後先目標買房,等之後再多存點錢,再買車。
7、存到錢就先還貸款
前一兩年很多人買房都再增貸出來買股,我自己比較保守一點,也不用寬限期,只要存到一筆錢就先去還,這樣會很有賺錢的動力,讓每個月要還款金額越來越少。
不過如果你對買股投資很有一套,因利率低,增貸出來的效益是比較大的。
現在房子動不動就3、4000萬以上,貸款也變得比較不好貸,買房比以前更困難,買房大不易,社會新鮮人跟開始現在在看房的人希望大家都能朝目標一步步去達成。
◎本文內容已獲 雙寶爸投資筆記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