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創新爲企業鬆綁減負

今年起,一項名爲“檢查碼”的創新舉措在上海涉企行政檢查中全面推行,這是上海優化營商環境8.0行動方案中一項重點推廣內容。通過“檢查碼”,多個檢查任務被歸併起來,大大減少了“重複查”“多頭查”“隨意查”現象。

“檢查碼”的誕生,源於對監管痛點的精準施治與數字賦能的高效破解。“先賦碼、再憑碼檢查、最後掃碼評價”,背後是對“多頭查、重複查、隨意查”沉痾的系統性破解。在技術層面,上海構建“行政檢查業務標準化模型”,研發“行政檢查事項庫”,以權責清單爲源頭統一規範管理,並制定統一技術規範和接口標準,彌合了早期分散建設的信息化系統鴻溝。在制度層面,“檢查碼”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聯合監管的大門。系統能自動“撮合”多個部門對同一企業的檢查任務,將昔日動輒數次的“車輪戰”,優化爲高效的一次聯合檢查。

“檢查碼”更深層價值在於重構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關係,鑄就雙向約束的“盾牌”。如今,執法人員到店即亮碼,企業通過“隨申辦APP”掃碼即可覈驗任務合法性、人員資質及檢查依據,透明化流程讓“隨意檢查”無處遁形。檢查完成後,企業掃碼評價的閉環設計,更是將執法行爲置於監督之下。這種數字化留痕與雙向反饋機制,不僅提升了監管透明度與公信力,更在“約束”中培育了執法者審慎用權、企業主動配合的良性互動土壤。

邁向“無事不擾”的更高境界,需要讓檢查從被動“找問題”轉向主動“防風險”。上海正在構建的“風險+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模式就是一種實踐。通過動態評估行業風險與企業信用狀況,對經營主體精準“畫像”並劃分等級。對風險低、信用好的企業,納入“無感監管”清單,以遠程線上巡查爲主,最大程度減少現場干擾;對風險隱患較高者,合理提高檢查頻次,集中監管資源於關鍵處。這標誌着監管從“大海撈針”式的普遍撒網,邁向精準的風險防控,其核心是以信用爲基礎,釋放合規經營主體的活力。

上海以“檢查碼”爲支點撬動監管理念與模式創新,也爲全國提供了經驗。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推動跨部門、跨層級檢查計劃整合與信息互通,打破數據壁壘;二是深化信用賦能,加快完善各行業信用評價體系,爲精準分級監管提供堅實支撐;三是拓展“無感”範圍,在嚴守安全、環保等底線前提下,儘可能擴大“無事不擾”清單覆蓋面,讓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

檢查的意義是爲了構築更安全、更規範、更繁榮的市場生態。上海以“檢查碼”這一數字化創新舉措破題,爲企業鬆綁減負,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一條規範涉企行政檢查、重塑監管理念的新路。只有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雙輪驅動,寓高效精準的服務於“無處不在”的監管之中,實現“無事不擾”的承諾,企業方能卸下重負茁壯成長,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