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薦書|張佳瑋攜新作亮相:巴黎有跟上海同樣的“邊界感”
東方網記者項穎知報道:巴黎奧運會點燃了不少人對這座城市的興趣和好奇。本屆上海書展期間,80後知名作家張佳瑋帶來了自己旅居中寫成的新作《巴黎,生活在此處》,這場分享活動吸引了大量書迷讀者參加。
被網友親切稱爲“張公子”的張佳瑋在文學和體育評論領域都有頗高人氣,曾推出《嘗一口人間煙火》《愛情故事》《邁克爾·喬丹與他的時代》《NBA75年:籃球羣星閃耀時》等作品,還有《浮生六記》《流動的盛宴》等譯著,此次他也是上海國際文學周的嘉賓。
帶着對巴黎這席“流動盛宴”的念想,張佳瑋用腳步走過那些充滿歷史感的印跡:守護一衆作家的文學烏托邦莎士比亞書店、記錄了印象派傳奇的奧塞博物館、作爲1920年代貧窮藝術家棲息之所的蒙帕納斯、夏加爾爲歌劇院畫的穹頂、風情名動天下的香榭麗舍大道,以及盧浮宮裡那些日日夜夜向數百歲數千歲邁進的畫……這本新作是他的隨筆集,約50幅親手拍攝的照片與文字一起流淌着真情實感,勾勒出那個曾經野心勃勃的、處於黃金時代的巴黎和當下屬於自由行走的每個人的巴黎。
在書中,巴黎不僅是一個地名,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作品通過書寫巴黎的文化往事和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呈現了這座城市於先鋒之外的包容與接納,也展現了從容不迫、享受當下的生活方式。這種慢生活的節奏,讓人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與寧靜。
“有第一次去的朋友會對巴黎略感失望,它似乎與大家概念中的時尚光鮮形象不符。我的答案是:還好。”張佳瑋分享,自己眼中的巴黎,是巴爾扎克筆下《高老頭》裡學生和退休麪粉商分享宿舍的巴黎,是《流動的盛宴》裡海明威聽着賣羊奶的鈴聲在巷子裡迴盪的巴黎。當代巴黎對他而言已經算挺新的了。“他們不缺高科技,不排斥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巴黎本身在創造無數最新潮的繪畫風格、時裝造型、街頭藝術,但他們不打算拋棄舊的一切,也不介意活在稍微慢一拍的時代裡。坐一程地鐵,從拉德芳斯到歌劇院大道,會有種瞬間穿越百年,從21世紀回到18世紀之感。”
在赴法旅居前,張佳瑋曾在上海長寧居住多年。在他看來上海和巴黎有頗多相似點:“互聯網上常有上海之外的人‘誤解’這座城市,甚至這點都與巴黎很像。法國各省的人也會覺得巴黎這個地方的人顯得高傲、挑三揀四、自顧自,這恰恰是我欣賞的——巴黎人和上海人一樣都有一種不輕易干涉他人的邊界感,也可以說就是‘拎得清’的精神。在這裡生活上一週,如果你願意可以一句話都不用跟他人說,辦事講規矩管好自己就行。”張佳瑋認爲,這背後反而展露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兩座城市的共同特點其實是都非常適合外來者生活。
上海書展交流活動現場,熱情的書迷排起長隊
同樣以寫作爲業的讀者向張佳瑋討教“靈感常新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