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營造個人品牌力 刷新企業形象
上班族需要打造個人品牌嗎?已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鼓勵員工建立個人品牌,將自身專業與公司價值緊密連結。尤其在 AI與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日,職場人士不僅能爲自身打造更具競爭力的職涯路徑,更能爲企業品牌注入活力與信任感,創造雙贏價值。
品牌發展顧問黃馨儀在《活成一道光:打造個人品牌的偉大航道》一書中說道:「需不需要經營個人品牌,端看你想成爲什麼樣的自己,想走到什麼樣的境地。」對職場人士來說,這句話提醒大家:個人品牌的本質,不是包裝,而是反映出你在價值鏈上的獨特角色。
曾在美國矽谷任職20餘年的 LinkedIn執行長Ryan Roslansky,他在推廣「The Great Reshuffle」(大洗牌潮)時,不只是發聲人,更是一位具備預判趨勢能力的思想領袖。他不只分享LinkedIn 內部洞察,更頻繁引用外部資料、科技趨勢,讓人聯想到他是數據驅動的領導者,進而提升整個LinkedIn的可信度與專業光環。
正如美國創作歌手巴布・迪倫(Bob Dylan)所說:「清晨醒來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一個成功者。」對職場人士而言,若能釐清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進而明確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觀點深度與價值,自然就能夠逐步被外界看見。
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數位時代,若懂得結合行銷趨勢與AI工具,將能讓個人品牌的塑造更有策略和效率。
好比美國企業顧問珍妮佛・維塞爾(Jennifer Vessels),平常透過ChatGPT草擬演講大綱,再自行調整語氣,強化觀點一致性與產出速度,並運用Canva設計簡報,很快就在顧問圈中迅速建立專業的顧問形象。
黃馨儀在書中提出「情、趣、用、品」的內容原則,意即情緒共鳴、趣味吸引、實用價值與美感品味,正是內容產製的設計核心。職場人士若能設定好自己的品牌風格語言庫,就能讓AI 輔助創作貼近自我人設與調性。
AI不只協助創作,還能強化市場與受衆洞察。上班族可以分析受衆最常關注的主題、競品的發聲策略,甚至瞭解自己在社羣中的受歡迎程度與弱點。例如,資深行銷顧問安・漢德利(Ann Handley)就善用這些工具調整每月的電子報主題方向,將其開信率維持在業界頂尖水準。
此外,企業人士的個人品牌不應與企業品牌對立,而是追求同頻共振。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平臺與定位語言,扮演企業價值的推手。
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後便積極塑造共融領導者的形象,不只談AI與雲端轉型,更強調同理心與文化建設是企業競爭力。他的演講與書籍不僅傳遞微軟的價值,更引導外界再認識其品牌文化。
對中高階主管而言,也可學習透過部落格、社羣媒體或 Podcast發聲,不必每次都談企業營收,可分享自己在組織領導、管理與創新應用等專業中的洞見,營造一種專業可信的角色。
個人品牌的最終意義,不僅成就自己,而是讓更多人因你而成長。若能在工作之餘,主動帶領團隊做內容共創、內訓教學,甚至開設內部社羣進行分享,則個人品牌不只是提升個人聲量,更是企業文化的催化劑。
在個體崛起的時代,職場人士不應只做低調的幕後人物,可以成爲企業形象的關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