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把客戶當朋友 建立情感共振
當今的數位行銷早已走出單純觸及與曝光的邏輯,進入一個更深層的心理關係時代。消費大衆渴望的是理解與共鳴,更是在碎片化資訊洪流中,尋找到一種被看見與被接住的感覺。若說傳統行銷是「我說給你聽」,那麼新世代的數位行銷,則是一場「我懂你」的情感共振。換句話說,品牌得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新節點。
在數位時代,品牌要真正與人建立關係,不能再只靠廣告投放,而是要切入人們當下正在經歷什麼?這是一種對生活狀態的洞察,一種願意與用戶同頻共感的能力。
舉例來說,來自歐洲的餐飲外送平臺Just Eat Takeaway,就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推出一個行銷專案。它不打價格戰,也不刻意強調送餐速度,而是迴應家庭關係淡化的社會現象。品牌所扮演的角色,不是推銷者,而是促進關係重建的觸媒。這樣的行銷設計,不僅抓住用戶的真實處境,也創造了超越餐點的心理附加價值。
反觀許多數位品牌仍習慣性地以優惠和抽獎活動來驅動互動,但這些誘因的生命週期極短,難以沉澱出真正的品牌記憶。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我要怎麼讓你來消費」,而是「我怎麼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刻,剛好在那裡」。
換言之,品牌的信任不是靠單次行銷活動所建立的,而是在多次陪伴中慢慢建構出來。以瑞典的戶外用品品牌Fjällräven爲例,他們長期經營Kånken揹包使用者社羣,不急着銷售新品,而是鼓勵用戶分享「我的第一個Kånken故事」。這些故事常常看似平凡,有的是爬山摔倒時它怎麼保護了自己,有的則是多年前從爺爺手中接下的揹包陪自己走過求學歲月。
這種操作看似缺乏KPI導向,也無法明確計算ROI,但事實證明,Fjällräven的用戶回購率與品牌忠誠度極高,併成爲全球戶外揹包市場最具故事性的品牌之一。因爲他們知道,行銷不能總是想着轉換,而是要先讓人願意留下。
這樣的策略需要品牌放下短期收益的焦慮,培養一種慢行銷的思維——把客戶當成朋友,而非流量。真正的關係建構,不是你對我說什麼,而是我們曾經一起經歷什麼。
在這個時代,耳聰目明的消費者警覺性極高,任何一點過度包裝都可能引發反感。這也讓行銷人的角色從講述者轉爲翻譯者——我們要能夠把品牌的理念,翻譯成用戶願意接收的語言,並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敘事一部分。
這樣的語言,也許不是那麼地完美或精準,但它必須要「像人說的話」,甚至最好能「像我說的話」。數位行銷要建立的是一種情感上的安全感,而非風格上的壓迫感。
真正成功的品牌,從來不靠一次性的行銷爆點,而是累積無數微小的情感觸發與陪伴實踐。當我們談論Just Eat Takeaway或Fjällräven等企業的品牌故事,其實都是在談一件事:如何讓顧客感覺自己被理解,並願意讓品牌走進自己生命的一段旅程。
未來的行銷,是與潛在客戶一起體驗人生。也就是說,當你能與他們建立深入的關係,自然就可以在這個多變時代中站穩腳步。這不只是行銷問題,更是每個企業存在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