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純網銀的挑戰與展望
臺灣的純網銀彷彿陷入「做愈多、虧愈慘」之窘境。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的純網銀彷彿陷入「做愈多、虧愈慘」之窘境,據統計3家純網銀開業迄今近5年,客戶數已接近300萬,存放款規模更分別超過新臺幣1,600億及1,100億元。然而,累積虧損也來到了85億元,跟去年同期相比還增加20億元,純網銀虧錢似乎沒有踩煞車的跡象。爲拓展純網銀財源,國內不斷有建議應該開放更多業務,但只靠政策鬆綁就能讓其轉虧爲盈嗎?答案也許沒那麼樂觀,對此,不妨借鏡金融高度開放的新加坡。
新加坡目前共有3家純網路銀行主打消金業務,分別是GXS Bank、MariBank以及Trust Bank,開業時間跟臺灣相近都是在2022年。處境也和臺灣類似,業績都有成長但卻持續燒錢,虧損規模更遠大於我國,累計達9.75億新幣(約233億新臺幣)。惟星國三大銀行星展、華僑、大華同期間依舊賺進大把鈔票,以2024年爲例,淨利合計250億新幣(近新臺幣6千億),跟純網銀虧損3.6億新幣(約新臺幣86億)相比,兩者差距判若天淵。
實際上,新加坡純網銀可提供的服務或商品幾乎完全比照傳統銀行,舉凡各類貸款、跨境外匯到資產管理等皆無特別限制。且該些純網銀背後的股東皆非等閒之輩,從渣打銀行、東南亞科技巨擘Grab、新加坡最大超市集團FairPrice及系統電信商Singtel,乃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蝦皮。因此,不論從市場開放程度抑或是發展生態系,星國純網銀於開業之初也曾被亦予厚望,但如今消費者顯然不太買單。
兩國純網銀的問題癥結其實很相似,亦即雖致力於拓展客源,然卻無法有效地回饋到盈利表現。一方面,純網銀雖無實體分行支出,但以高存款利率搶攻市佔率的同時也推升了資金成本。另一方面,現階段純網銀服務或商品,跟傳統銀行同質性過高,導致多數民衆的資金往來仍偏好傳統銀行管道。儘管純網銀以優惠方案吸引消費者開戶,但縱使產品線擴張到放款、支付、匯兌甚或理財、基金販售,坦白說傳統銀行也都具備,後者還獨有實體通路信賴感,純網銀競爭力自然顯得欲振乏力。
尤其新冠疫情迫使傳統銀行更積極地開發無實體服務,時至今日在FinTech軍備競賽下,線上辦理信貸、結匯、投保早已是家常便飯,甚至將AI導入客服與財管業務。是以即便市場開放如新加坡,純網銀承作業務未受限,亦難敵數位升級後的傳統銀行。換言之,純網銀若只是把現有銀行交易搬到自家平臺,恐難以大幅提高顧客黏着度,遑論藉此顯著改善獲利績效。由此可知,鬆綁法規開放業務應非純網銀財務萬靈丹,故將虧損主因歸咎於政策態度保守,此講法恐怕有失公允。
但怎麼協助純網銀扭轉經營劣勢?箇中關鍵或許得思考純網銀特有利基何在,而且是傳統銀行不易跨足的創新領域。譬如能否讓純網銀扮演所有數位金融服務的單一窗口,從而更快速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又或是近來爆紅的穩定幣,純網銀可否發行,亦值得進一步討論。當然,不論何種創新都需要給純網銀足夠的時間與容錯空間,畢竟過度究責不免扼殺創意,能從失敗中萃取養分纔有機會創造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