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實融合激發消費新動能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爲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681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2%。但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國居民消費率仍然偏低,且消費結構升級面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服務性消費佔比偏低等約束。激發消費新動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是重要突破口。
數實融合是以數字技術爲核心驅動力、數據要素爲底層支撐的新型經濟範式,通過重構生產邏輯、創新價值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在技術、產業、組織層面的系統性耦合。這種深度融合能夠突破傳統消費市場的時空邊界與供給瓶頸,對於提振消費、擴大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促進服務消費,優化消費結構。當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受制於發展型、服務性消費供給不足,醫療、教育、文娛等高附加值消費佔比偏低。數字技術重構服務消費的時空邊界與價值創造模式,突破傳統服務業人力資本密集型的供給約束,將醫療教育等服務轉化爲可複製、可傳輸的數字產品,降低擴大高質量服務供給的邊際成本,實現發展型消費的供需適配。例如,互聯網醫療平臺依託AI輔助診斷和5G遠程會診技術,將三甲醫院優質資源以低邊際成本延伸至縣域市場;知識付費平臺通過知識圖譜與個性化推薦算法,實現教育服務的精準觸達,推動消費的提質擴容。這些實踐表明,數實融合具有推動我國消費結構向發展型、體驗型、智慧型加速躍遷的作用。
整合全國市場,挖掘消費潛力。在傳統經濟體系中,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偏遠與數字基礎設施覆蓋不足,往往面臨市場接入效率較低的問題。而5G網絡、雲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將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整合進統一的數字化市場。同時,也激活了小微企業的市場參與度,例如,一個直播間就能連接龐大的消費羣體,打破地域和渠道限制。這種由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消費潛能釋放的過程,實質上是通過數字化手段降低地理距離對消費行爲的影響,在更廣泛的市場範圍內實現效能的整體優化。
推動信息聯通,促進供需匹配。傳統模式下,企業往往根據滯後的市場數據制定生產計劃,容易造成生產過量卻難以滿足個性化、品質化需求的情況。數據要素的實時流動打通了信息孤島,破解了生產端看不見消費者真實需求的難題,推動供給體系從“預測型生產”轉向“響應式製造”,以需求精準反饋破解資源錯配的問題。實踐中,大數據讓實體企業能夠實時捕捉消費者行爲,構建起“需求即時感知—生產靈活調整”的智能系統。此類用數據打通產銷通道的模式,將市場需求的“毛細血管”與生產供給的“神經網絡”實時聯通,實現“賣什麼就產什麼”的精準匹配,更有助於推動經濟系統走向精準化動態均衡。
重塑商業模式,壓縮交易成本。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多重因素制約了居民消費意願的釋放,儘可能降低交易成本與門檻也是激活消費動能的可行之策。傳統消費鏈條中,商品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中往往要經過多層經銷商,推高了價格、降低了速度、拉高了交易成本。數字平臺重構商業流通的拓撲結構,壓縮傳統分銷體系的冗餘環節,通過降低搜尋成本與契約成本釋放被抑制的消費意願。例如,電商直播等新業態本質上是對傳統分銷體系的“去中間化”改造,使廠家與消費者直接對話,既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又讓價格更透明實惠。
上述四個方面形成了“供給升級—空間整合—供需對接—成本優化”的協同閉環,有助於在微觀層面重塑消費者偏好和消費習慣,在宏觀層面推動消費增長動力的結構性優化,最終實現消費市場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規模質效並重。但這一作用的發揮在實踐中仍面臨技術、制度等因素制約。
具體而言,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影響了數據的順暢流通,抑制了消費新場景的拓展,阻礙了供給端對市場變化的敏捷反應;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仍存在短板,在芯片製造、工業控制系統等基礎性技術領域對外依賴度較高,使得消費升級往往停留在應用層改良,難以形成從硬件到服務的系統性突破;數據資源流通壁壘尚未徹底消除,數據歸屬不清晰、交易規則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致使大量消費場景的創新難以形成規模化應用,阻礙消費服務精準化水平的提升,制約了消費提質擴容的深度與廣度。打破上述現實約束,進一步發揮數實融合對提振消費的支撐作用,需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構建全域覆蓋、高效協同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數實融合對消費的支撐作用既需要廣域網絡連接的全面覆蓋,更離不開跨區域算力資源的高效調度。應在實現城鄉網絡全覆蓋的基礎上,依託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將分散的算力資源納入統一調度體系,形成高效算力供給格局。例如,貴州打造的“東數西算”樞紐節點,爲長三角電商平臺提供毫秒級響應的雲計算支持,極大提升了爲消費者推薦商品的精準性。這種信息基礎設施的佈局升級,本質上是通過技術普惠破除地域壁壘,讓田間地頭的特色農產品與都市圈的新消費需求產生連接,讓縣域工廠的製造能力與全國市場的動態變化保持同步。
二是構建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的技術攻關體系。當更多企業通過聯合創新掌握底層技術話語權,智能終端的產品迭代將不再受制於外部技術週期,消費者也能持續獲得更可靠、更具差異化的升級體驗,最終形成技術自主與消費升級的雙向促進機制。需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彌合技術研發與消費場景的斷層,由消費端需求倒逼技術突破,既確保了研發方向與市場痛點的精準對接,又通過產業鏈協同加速技術成果轉化。
三是建立權責明晰、安全高效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建立健全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構建分層分類的數據交易網絡,激活沉睡的數據資產價值。例如,上海數據交易所通過建設行業數據空間和確立數據分級使用規範,允許符合規定的企業調用脫敏醫療數據,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基礎上,助力相關醫療器械、新型藥物研發,以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消費選擇。數據的合規使用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間架設起橋樑,爲消費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數據“養料”。
(作者陳 佳 系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