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學生教育支出賬單:學科輔導仍是“大頭” 素質教育支出攀升
隨着暑假過半,家長手中的暑期教育支出賬單也逐漸出爐。山西晚報·山河+記者近日採訪多位家長髮現,從學科輔導到興趣培養,從研學旅行到戶外拓展,暑期已成爲學生教育支出的“高峰期”。一份份賬單背後,既有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也有家長對教育的顧慮。
賬單構成:學科類輔導是“主力”
“數學一對一20課時6000元,游泳集訓2000元,加上研學旅行的6000元,這個暑假光教育支出就花了14000元。”太原家長劉女士給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算完賬,忍不住感慨“比自己兩個月工資還多”。
這樣的支出並非個例。山西晚報·山河+記者隨機調查的20位家長中,超八成家庭暑期教育支出超過5000元,其中30%超過1萬元,10%在2萬元以上。從支出結構看,學科類輔導仍是“主力”,佔比達45%;素質類培訓(藝術、體育、編程等)佔30%;研學、夏令營等體驗類活動佔20%;其餘爲教輔材料、學習設備等支出。
“原本想讓孩子暑假放鬆下,但看到同班同學都在補課,實在坐不住。”家長王先生的兒子剛升入初一,他咬牙報了數學和物理預科班,“一節課300元,每週3次,一個暑假下來就是近萬元。”這種“別人學我也得學”的心態,讓不少家長陷入被動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素質教育支出近年來持續攀升。家長張女士給8歲女兒報了舞蹈班和圍棋班,“舞蹈班每週2次,每次150元;圍棋班一對一授課,每小時200元,兩個月花了5000多元。”她坦言,不指望孩子成爲專業選手,“主要是培養氣質和專注力,身邊家長基本都這麼做。”
支出差異:家庭收入決定“配置”
教育支出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由家庭收入決定。山西晚報·山河+記者發現,不同收入家庭的暑期教育投入呈現顯著分層。
高收入家庭更傾 向“ 高 端 配置”。太原某企業高管王先生爲初二女兒安排了赴美研學(費用4.5萬元)、鋼琴大師課(8000元),總支出超5萬元 。
“不算額外請的英語私教,這些都是‘基礎投入’。”他認爲,暑期是拓展視野的關鍵期,“錢花在孩子身上不心疼。”
中等收入家庭則講究“性價比”。本文開頭的太原劉女士家庭月收入約1.5萬元,給五年級兒子報了2000元的游泳集訓、6000元的數學一對一,6000元的研學,還不包括全年的其他特長班,“預算控制在2萬元內,優先選孩子需要且感興趣的。”她算了筆賬,教育支出已佔家庭月支出的三分之一。
低收入家庭往往“量力而行”。在太原某菜市場做商販的周先生,給兒子報了社區公益美術班(免費),只花200元買了畫具。“不是不想報班,實在負擔不起。”他無奈地說,只能自己下班後監督孩子學習。
背後動因:“升學壓力”和“怕落後”是主要驅動力
爲何家長願意在暑期“大手筆”投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採訪發現,“升學壓力”和“怕落後”是主要驅動力。“孩子同班同學都在補奧數,我們不補就跟不上。”太原家長林女士的女兒剛上四年級,她坦言報輔導班是“被迫選擇”。在她所在的家長羣裡,“暑期計劃表”“名師推薦”是高頻話題,“別人都在學,自己孩子閒着就心慌。”
部分家長則出於“彌補短板”的考慮。太原家長趙先生的兒子英語較弱,他花8000元報了外教口語營:“平時學校課程緊,暑假集中突擊效果好,哪怕多花點錢也值得。”也有家長更看重“全面發展”。太原家長吳女士給女兒報了陶藝班和戶外露營課:“不想讓孩子只盯着課本,希望她能接觸自然、培養動手能力。”這類“素質型支出”近年來逐漸增多。
“你像我姐姐家的孩子馬上要升初中了,平常學習緊張,體育運動就可能會沒時間。假期也會集中給他們報體育訓練班,一方面有老師能正確引導孩子訓練,爲中考助力;另一方面身體好是自己的,給孩子培養自律健康的習慣很有必要。”劉女士介紹親戚報暑期培訓班現狀時這樣說道。
當然,也有家長反映,學校放假,但家長還在上班,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做到有效陪伴。“我們一上班,孩子在家就是自由狀態,即使有老人看管,也是會抱着電子產品不放手,不僅影響視力,還破壞注意力。用各種培訓班把他時間填滿,還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劉女士坦言。
不過,盲目跟風現象依然存在。有家長坦言,報班時並未考慮孩子興趣,“看到別人報編程,我們也報;別人學書法,我們也跟着學”,導致部分課程成了“擺設”,錢花了卻沒效果。
市場觀察:暑期教育市場持續升溫,培訓價格水漲船高
旺盛的需求推動暑期教育市場持續升溫,培訓價格水漲船高。山西晚報·山河+記者諮詢多家培訓機構發現,學科類一對一輔導每小時價格普遍在300-800元,素質類培訓單次課150-500元,研學旅行少則幾千元,多則數萬元。“暑期是旺季,價格比平時高20%左右。”太原某培訓機構工作人員透露,熱門課程需提前1-2個月預約,部分“名師課”甚至“一位難求”。
有家長反映,部分機構以“研學”“託管”名義開設學科課程,收費更高且隱蔽性強。“說是‘科學夏令營’,實際每天有3小時數學補習,費用比普通輔導班貴一倍。”
理性建議:按需投入,拒絕盲目報班
面對高額支出和市場亂象,專家建議家長保持理性。太原某小學校長竇老師認爲,暑期教育應兼顧“學習”與“休息”,“盲目報班不僅增加家庭負擔,還可能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他建議家長結合孩子興趣和短板選擇項目,避免跟風攀比。
此外,太原師範學院教育學院劉老師認爲,暑期也是孩子“查漏補缺”和“發展興趣”的黃金期,但投入需“量體裁衣”:“不必盲目追求高價項目,結合家庭經濟狀況和孩子實際需求選擇,效果才最好。”
對於支出規劃,理財專家建議,教育支出可控制在家庭月收入的20%-30%,“優先保障基礎學科和孩子真正感興趣的項目,不必追求高價課程。”
不少家長也開始反思。“去年報了5個班,孩子累得不想學,今年只留了2個他喜歡的,反而效果更好。”家長張女士說,她逐漸明白“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