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自然書寫】陳姵穎/看見一條溪
許震唐《追一條溪:濁水溪河畔記事》書影。(圖/春山提供)
推薦書:許震唐《追一條溪:濁水溪河畔記事》(春山出版)
小小的臺灣,有逾百條河溪;離水這麼近,你我卻多半見而未見。
初次「比較接近」一條溪,是能安東軍末兩日,自萬大南溪溪牀順流行至與萬大北溪交匯成萬大溪溪畔的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溪牀荒礫埋藏水晶,強勁水流令人渡涉時難以穩腳,夜宿當晚拂過的風帶着冽氣,帶來迥異於森林的撼動。萬大溪恰是濁水溪的上游之一,幾近一百八十七公里的濁水溪,是島嶼最長、滋養無數人與動植物的溪流,然而我至多僅是偶然的踏足幾處,知曉零散的知識與片段的資訊,直到翻開攝影師許震唐以十二年光陰記錄的《追一條溪》,才終於更多一點地看見,一條溪的存在不只是地圖上的符號,也非靜止不動的風景,而是交織着它與流經土地再真實不過的,美麗與殘酷並存的日常。
出生濁水溪入海前「最後一村」的彰化大城鄉臺西村,早已長期記錄家鄉的許震唐,不以流向爲定錨,反自下游復返上游,以十二個主題追溯環境與鄉土的更迭:從河海交界捕烏魚與鰻苗的漁民、海口地栽植西瓜的農民、依循節氣的養菇人家、走入歷史的煙寮,到支流清水溪流域山中的種筍人、遊牧溪底的砂石車司機,以及乘載時光遺痕的能高越嶺與八通關古道,並翻山越嶺抵達昔日的樟腦重鎮神木村與不再氤氳吸引遊人的廬山……
那些影像並不美,有破碎荒蕪的地景、烈陽下的怪手、噴著白煙的巨大煙囪、濫倒成丘的垃圾;卻又同時很美,有生長中的作物、寧靜的羣山與灣流,以及那一張張專注討生活的容顏。每一幀皆充滿勾起觀者意欲探詢更深的張力,卻皆非許震唐帶着「必須拍到什麼」的意念攝下。倘若攝影除了是視覺的再現,亦是心靈的展現,毫無疑問的,你我必能從紙頁間讀懂許震唐對鄉土那一如濁水溪水域綿延奔流的情感。
獨立成組又彼此攸關的影像與書寫,細膩呈現農村、部落人文形貌之餘,亦帶領讀者觀照人類經濟活動下帶來的劇烈環境變化;於是十二年的追索成爲加倍立體的指引,恰是因爲當時間的尺度拉得更爲深遠,方能更爲清晰地映照不受主流目光凝視的微處──好比格外引人注目的〈遊牧在溪流的人〉,敘說隱於霧中的砂石產業,許震唐並未試圖定論是與非,僅是在文字中客觀地透過與司機的尋常對話,呈現背後纏繞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龐雜議題,一如其寫:「影像也是現實的伏流,揭露、控訴現實當中無所不在的不合理行爲。」
如何讀懂一條溪、理解一條溪,並真實看見鄉土的存在,許震唐讓讀者瞭解到,我們仍在持續探詢與趨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