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自然科普】黃瀚嶢/守住自己的森林線

Ben Rawlence/着,周沛鬱/譯《尋找北極森林線:融化的冰河、凍土與地球最後的森林》書影。(圖/行路提供)

推薦書:Ben Rawlence/着,周沛鬱/譯《尋找北極森林線》(行路出版)

▋現代文明在北極圈產生的破壞

或許,我們會以警世的角度來理解班・勞倫斯的《尋找北極森林線:融化的冰河、凍土與地球最後的森林》。這大抵沒錯,焚燒的北方大森林,瓦解的永凍層,暖化的北極確實讓人膽寒。英文書名爲The Treeline,中文書名則點出「北極」,是因爲作者強調的,是北半球的「森林-凍原生態推移帶」,佔全球五分之一面積的巨幅地景,正因植被組成單純,卻在大陸塊上廣袤綿延,一有變動就是行星尺度的鉅變,任何先進的科技都似乎無能爲力。

冰湖底下蠢動着甲烷氣泡,四周傳來陌生的,屬於南方的鳥鳴,俄國科學家對作者說,只能寄望美國早點抵達火星了。勞倫斯很擅長利用場景營造恐怖感,寂靜的春天使人驚悚,不再寂靜的凍原何嘗不是?能否在外星建立工作站,不是隻存在於《星際效應》之類的電影中嗎?

作者從生態學與人類學的角度,描繪出現代文明往北,而非對南方,產生的剝削、殖民與破壞,並暗暗將氣候危機的蝴蝶效應延伸到了地緣政治與文化保存等面向,論述廣博而複雜。

相比於全書濃稠的知識,或許後記顯得單薄,但我們不應忽略作者所強調的,努力投入行動,纔有希望。在科普的調性背後,其實每一章節都是民族誌的邏輯──除了科學家,總會提到在森林線上生活的人們,帶着各自的歷史與文化承受第一線的氣候危機。科學家講全球、人類,但在地社羣卻面臨多元的情境,有些強調文化的喪失,生涯想像的轉變,有些族羣卻與變遷結盟,抵擋國家的殖民掠奪。而其他生物呢?真菌、河狸與白鯨又會怎麼想?

一個容易混淆的問題:到底是有森林比較好,還是沒有森林比較好?這在書中是複雜的問題,六種森林,有些地方的問題是凍原被森林入侵,有些是森林被南方草原入侵,有些是樹種的組成改變,導致環境劣化。變遷往往導致災難,就地變遷,形同異鄉漂泊,如今在地社羣無須遷徙,就將面臨衝擊,普遍的在鄉之愁。

森林線的失控像身體健康失調,大地的心律不整,生態系的呼吸困難。森林線也彷彿時間的隱喻,古老純淨的世界永久沉澱、凝滯在界線之北方,卻逐漸被陌生的未來世界所取代,並可能釋放出所有被死亡封存的力量,一種天譴即將到來的警告,還有什麼生態現實比這更富宗教寓意?

▋森林線上移導致的物種重組

身處亞熱帶的臺灣,我們也是有森林線的。北方森林的南界就在臺灣,在北半球高壓沉降效應下,臺灣的緯度,在多數陸塊上都是沙漠地景,誰能想到大洋大陸之間,一座季風吹拂的高山島,隨着海拔爬升,在雲霧帶之上,竟分佈着鐵杉林、雲杉林、冷杉林以及部分溫帶落葉林?東南亞也有許多高山,但只有臺灣有着北溫帶的足跡。

高山生態系也有森林線,在氣候危機的情境下,有所謂的「滅絕的電扶梯」假說──森林線不斷上移的後果,將導致高山生態系的崩解。近年以成大爲首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全球尺度的研究,前述危機目前並不顯著,然而物種的重組已悄然發生。若我們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切入,必然能發現屬於島嶼的森林線民族誌。我們若再將想像力放寬,諸如海岸森林的界線,紅樹林的界線,山坡地森林的邊界,其實都正各自移動,並導致各種環境衝擊。臺灣歷史中引進的外來森林,如柳杉林、銀合歡矮林,也都有各自的議題存在。還有在如熱島效應、極端氣候與地景保育的情境下,彷彿排除森林的都市,卻已讓政府開始重視「都市林」的面積與品質。

人畢竟是活在森林邊緣的生物,我們就是推移帶的子民,沒有樹,太多樹,或者陌生的樹,都可能導致問題。當「人類世」的環境議題洪流般席捲而來,我們保得住自己熟悉的地景嗎?自己的方舟,只有自己能打造。最該守護的,終究是自己的在地世界。

全球議題巨大,在地行動卻很實際,必須兩者兼顧,我想這纔是本書最重要的一個訊息。我們該做的,並非忽然將資源投入綠能或碳權交易,而是要在區域性的環境議題之中,實際關心參與,各自守住自己熟悉的那條森林線,讓當代的鄉愁成爲動機,一如勞倫斯筆下的凱爾特人、薩米人、恩加納桑人或科尤康人,能在各自的困局中,找到社羣的因應之道。那也正是閱讀《尋找北極森林線》時,我所感受到的一絲希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