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自然科普】古碧玲/樹冠漫遊

藍永翔爲全球極少數研究樹冠層的女性科學家。(圖/陳柏因攝影)

推薦書:藍永翔《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春山出版)

▋掛在樹上的超廣角視野

「對我來說,攀樹就是和一個物種建立關係的過程,掛在樹上的時間那麼長,除了各種近距離遠距離的觀察,也是身體力行的感知。」從第一次攀樹,就毫不趑趄卻顧,毅然改變學術生涯方向的生態學家藍永翔,以《旅行在樹梢》一書初登場,展讀的初體驗好似那初攀上樹的亢奮──終於有臺灣作者把樹冠上的研究化作自然科學麻瓜也看得懂的書寫。

空拍機普及化之後,透過鏡頭窺探樹冠上的世界不再困難;然而,我們更想知道樹冠上距離多數人極其陌生的三維世界裡,鋪滿生機盎然的附生植物如苔蘚、蕨類、蘭花,甚至杜鵑、裸子植物苗等,究竟在森林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我們所在地的森林又跟世界有哪些身世勾稽?樹冠層所營造的微生育地有哪些奧秘?

藍永翔是全球極少數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尤其女性更是稀缺,她爲讀者推開超廣角視野,不僅構面不同,更補遺了森林生態科普書寫的環節之一。

既然作爲科普之作,攀樹配備、步驟、植物構造解說圖、生態學知識、名詞解釋等,在本書仍佔一定比重。可讚的是,藍永翔發揮書寫優美散文的功力,將身處其間的看見,藉着不同角度理解樹上的世界,領悟森林演替的無常與變動乃屬尋常。

本書以七棵樹鋪陳出藍永翔的生態科學研究生涯。自攀上第一棵臺灣扁柏伊始,念臺大森林研究所時因爲一心想攀樹,接下二十四棵臺灣雲杉的研究計劃,分別由針葉、芽苞、毬果等探索出樹木的四季生理週期;因此對雲杉屬產生「家人」般的親切感,愛屋及烏敘述錫卡雲杉因爲材質極輕,在一戰期間被大量砍伐,用以造飛機,致使雲杉蒙受浩劫;在她原本認爲「無聊」的花旗鬆之中,摸索真菌對樹木的影響;觀察壯麗冷杉試圖瞭解在森林循環下,動植物間如何既競爭又合作;更在奧勒岡念博士班期間,返臺參與臺灣杉三姊妹的拍攝計劃等。每種樹都像她攀樹、研究樹的一段段里程,在其間,她也產生蛻變。

藍永翔《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書影。(圖/春山提供)

▋攀樹女孩淬鍊爲科學家

以一位對大樹森林充滿各種浪漫想像的攀樹愛好者,藍永翔於做過真菌、養分動態、病蟲害等調查研究後,迄今她仍像一條毛毛蟲般藉着攀樹繩蠕動上下,明白了樹並不是爲人而生長,每棵樹能長成高大壯碩,都得歷經資源競爭、天然災禍、被微生物和昆蟲不斷侵擾,以一顆隨風飄散的種子落到好土裡發芽、搶佔到陽光的照拂、獲得養分並吸飽水,終至順利成木,無一不是通過前仆後繼的挑戰與連串的機率與運氣所造就的。她自陳能夠攀上大樹,需要何等的好運氣。

對藍永翔來說,掛在樹上無論近看或遠觀,都是身體力行的感知,甚至是眼看枯木在身旁劃過倒下,地上橫七豎八的倒木,覆蓋滿滿厚厚的苔蘚,掀開來是樹體正在被真菌分解着,也發現藏在年輪當中的秘密。樹木死亡之後,真菌和微生物們接手,繼續書寫着。這是日日親睹成住壞空的過程。

本書融合了個人筆記與科學探索,帶領讀者進入被稱爲「第八大陸」的森林樹冠層世界。詳述藍永翔如何從一位愛攀樹的女孩,淬鍊成一位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而她雖然常在大樹上竄上竄下,對無法時時接近森林的人們卻提出未必非要走向大樹的建議,「每個人生命裡都應該要有一個和自己緊密相連的物種,去連結自己和世界其他角落」。

嗜讀生態書籍的讀者,透由翻譯,可讀到日本、美國等地所出版的自然科學與人文交會的科普書籍,其知性理性感性兼具,只是仍有點小遺憾,期待由本土所培育的學者之自然科學科普論述也能急起直追。這些年,此一遺憾逐漸被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