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藝術】蔡莉莉/那是世上最美的祝福
王健安、林齊晧、戴鬱文《祝大家文藝復興!》書影。(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王健安、林齊晧、戴鬱文《祝大家文藝復興!》(時報出版)
《祝大家文藝復興》是一本深刻易讀的西洋藝術史書籍。全書開篇,從2023年米開朗基羅〈大衛像〉因裸體在美國校園造成爭議的事件說起,讓人忍不住想一直讀下去。
《祝大家文藝復興》全書十章,作者王健安、林齊晧、戴鬱文以歷史的觀點,極深極細地書寫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刻,以及建築。透過視覺美感的敘述,提供讀者一種觀看藝術的方式,提醒我們避免過度想像,過度解讀,才能真切體會文藝復興的寓意,看到一個絕美的時代。
綜觀全書,並置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經典作品,透過歷史脈絡與知識系譜的對照,進行藝術創作過程與時空背景交互作用的論述。
1498年,達文西完成三人一組爲構圖的〈最後的晚餐〉,開啓後世的人物羣像模式。即使此壁畫命運多舛,註定剝落,可是剝落裡也有重生,幾乎像是一種美的信仰。
1504年,文藝復興三傑首度交會於佛羅倫斯的天空下。五十二歲的達文西正以暈塗法(sfumato)繪製受委託的〈蒙娜麗莎〉,二十八歲的米開朗基羅着手操槌〈大衛像〉,二十一歲的拉斐爾致力研究前輩畫作,漸次醞釀〈雅典學院〉。
書中指出,米開朗基羅創作高5.17公尺的〈大衛像〉時,就懂得照顧觀衆的眼睛,爲欣賞者的仰視視角做透視修正,刻意誇大了大衛的頭與肩。〈大衛像〉的站姿與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同樣採取遊腳(free leg)與支腳(engaged leg)的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書裡也提到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以肚臍爲中心畫圓,以身高爲基準畫方,藉由人體比例爲測量工具,體會宇宙的運作與人文理念。
1508年,米開朗基羅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的天棚壁畫,拉斐爾創作既日常又不平常的〈西斯汀聖母〉。時隔十多年,文義復興三傑再度相遇於羅馬,拉開藝術屏風,是人類視覺藝術殿堂最美的時刻。
文藝復興時代強調人文主義,文義復興三傑可視爲探尋世界奧秘的搜索者。那些作品,那麼美,《祝大家文藝復興》詳述作品背後承載的情感與訊息,使讀者深層理解藝術家表現的人的共性與時代精神,滿足對美的渴望與思索。
《祝大家文藝復興》緣起於轉角國際podcast同名節目,書中附QR code,可看可聽,有畫面,也有聲音。那書名《祝大家文藝復興》(Renaissance to All),就像是「給予所有立志追求知識與真理的人、探索藝術和歷史的人」,一句世上最美的祝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