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一年減少四分之一 長劇如何繼續綻放“繁花”

本報記者 張靖超 成都報道

“2022年獲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放的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有160部,2023年是156部,變化不大。但2024年只有115多部,降幅超過四分之一,這個產量跟5年或10年前相比差距更大,2015年是396部,跟5年前相比也減少了大概一半。”3月28日,在第12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的內容創作破局力與生長力論壇上,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指出,在行業降本增效與提質減量的大趨勢下,長劇質量有顯著提升,但數量的大幅下降應該引起重視。

“如果單純從數量增減的角度判斷一個行業的興旺或者衰退肯定不科學,不見得數量越多越好。但如果缺乏一定數量的支撐,那這個產業的活力肯定會日益減弱。量越來越少,本身就不是一個有生機有活力的行業標誌。同時也會造成我們這個行業資金和人才的流失。”李京盛如是說。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自2021年開始,行業頭部企業一方面爲實現盈利開始集體轉向“降本增效”,大幅削減不必要的開支和評級較低的項目,另一方面則是採取提質減量的措施,從曾經靠數量“跑馬圈地”轉變爲靠質量口碑贏得市場。在此背景下,劇集市場連續多年出現數量的下滑。不過,在此之前,以長劇品類爲主的劇集市場已經出現了數量縮水的現象,或是平均集數減少,或是單集市場減少。而且,在最近幾年,雖然每年市場都會誕生高質量的長劇,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燈塔專業版此前發佈的《2024年劇集市場報告》指出,去年劇集播放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暑期,全年有45%的時間大盤在均值之下,主要體現在市場缺少高熱度項目,且同質化嚴重,市場穩定發揮需要更多優質內容、豐富題材進入。

那麼數量應該降到怎樣的水平纔算合理?又該如何找到質與量之間的平衡點?

產量滑坡 原因幾何?

在李京盛看來,產量下行有以下原因。

一是目前或者近幾年市場上的好項目、好劇本、好選題比較匱乏,這反映出行業的創作力減弱。

二是市場投資目前都在向頭部作品聚集,市場也只接受頭部作品。“但是我們現在的創作隊伍,能夠創作頭部作品的能力公司、編劇、導演數量相對比較少。這反映我們市場出現人才斷檔,以及層次和生態的問題。大家都要做頭部,都要找好編劇、好導演、好演員。市場只要頭部,有些初入行的年輕導演就沒有機會。”李京盛說。

三是曾作爲市場買方主力的電視臺,其購買新劇的能力下滑,而網絡平臺目前也在努力降本增效。但是精品生產又必須保證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規模。這又讓成本的壓縮空間變窄、利潤與回報率降低,導致資本良性循環受阻,導致生產規模的萎縮。

四是作品在投放市場以後的成功率低於預期的現象在增多,而對項目預期判斷和市場效果之間的不一致也導致了投資者的猶豫不定。“這是作品生產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以往大數據能夠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在數據失靈、數據失效的情況也越來越大,進而導致平臺用戶流失和傳播力的弱化。”李京盛表示。

五是作品在播出過程當中受到輿情干擾的風險因素加大。“有的時候作品在播出的過程當中受到的壓力充滿一些不確定性,或者會更加受到情緒化的一種審判。即使是一部好作品,播出過程當中一點輿情就容易引發收視率下降,這也是讓投資加大的客觀原因。”

此外,微短劇、短視頻在最近幾年的迅猛崛起,也被視作搶奪了用戶的注意力,客觀上對以往長劇爲主的劇集產品形成了替代性的競爭。不過,在李京盛看來,微短劇是近兩年才興起的,但長劇數量下滑的趨勢卻已經持續了近十年。“如果我們不解決上述那些問題的話,我們長劇創作的數量還會繼續減少。”

“以上是劇集創作下降的客觀原因。主觀因素方面,包括多年來在創作觀念上形成的固化思維定式、創新性不足,也是讓劇集數量下行、阻礙繁榮的原因。”李京盛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目前要對數量下降的原因有所重視。”

長劇的不可替代性

近年來,用戶內容消費習慣的改變,正在倒逼影視創作範式的轉型。變化之中,找到編劇在新語境下實現“新生”的思路,既是行業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重塑內容價值的戰略機遇。

面對時代和用戶需求的快速變化,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韓志傑認爲,內容創作既要以創新迴應當下用戶的需求,也要堅持傳遞積極的、正向的價值觀。

對於如何在有效的碎片化時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阿里影業副總裁、敦淇工作室負責人敦淇表示:“我的方法論就是極致化。”通過把作品中人物關係的情感拉到極致,在最高的精神層面與觀衆產生情感共鳴、靈魂共振。同時,在敘事結構、人物設定等方面實現精細化運作。

需要明確的是,作爲文化深度與情感共鳴的重要載體,長視頻在完整敘事、思想引領和藝術表達上突顯了不可替代性。而面對用戶行爲的結構性變化以及產業生態的重構,長視頻也亟須找到跨越短期波動、激發長期活力的持久引擎與關鍵路徑。

“我非常堅定地認爲長劇集、長視頻是不可被替代的。它的不可被替代體現在內容層面、精神文化輸出層面等。”西嘻影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曉培認爲,“還有更深度的一個維度。我們在長劇集的創作上跟短劇集完全不一樣,無論是講故事的節奏,還是人物的建立都不一樣,我們需要在這幾個維度上做紮實。”

AI會是破局關鍵嗎?

對於長劇當下的癥結,李京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通過相對合理的年度劇集產需供求規劃來調節,二是讓劇集生產的投入和產出有相對合理的分配機制,三是爲創作生產提供更加安全的環境,四是爲年輕的編劇、導演、演員提供一個成長的舞臺。

在此之外,李京盛認爲,當下破解難題重要的思路之一,是一定要依靠科技創新。不過,他同時也表示,科技創造力有讓人迷戀和嚮往的能力,但對藝術創作而言,人工智能目前畢竟只是一個工具。“我們既要依靠科技也不能迷信科技。”

實際上,自2022年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4以來,AIGC在全球範圍內便掀起了一股熱潮,至今未消。

在2024年4月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主論壇上,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曾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生成式AI爲代表的技術創新將爲中國娛樂產業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愛奇藝方面看來,AI是未來每一位創作者的新質生產力。在生成式AI的支持下,無論是普通創作者,還是專業創作者,都能利用AI創作出更好、更有價值的作品。比如,在影視行業,項目早期的概念海報過去需要製片人與美術團隊反覆溝通才能配合產出,現在製片人自己就可能通過生成式AI工具完成概念海報製作,甚至根據策劃的變化隨時修改概念海報,讓一個項目的特點和氣質展現更爲充分,製片人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技能。

此外,在AI的賦能下,未來個人或者是小團隊能力會變得更強,創意的極限可能會進一步突破,出現“更爆的爆款”;如果內容的生產數量越來越多,平均水平越來越高,意味着短視頻數量爆炸,使得個性化的分發更精準,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連接越來越緊密,而長視頻也一定會往圈層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產業迭代方面,用戶偏好的更新速度會加快,帶動產業迭代速度也會越來越迅猛。

換句話說,AI有望讓影視行業在“數”和“質”兩方面都快速提升。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AI在影視行業的實際應用上還存在巨大爭議。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在特效製作上,人們期待AI大模型可以通過學習和模擬,快速生成逼真的特效場景,從而大大節省製作時間和成本。但目前,在這個領域裡,大模型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高。

“微短劇裡面,平庸的編劇可能會被取代。我覺得AI就是一個平庸的編劇。”編劇趙冬苓說。編劇王小槍則表示,目前僅把AI當作升級版的百度在用。

“我嘗試過,(大模型)經常輸出一些廢話,溝通起來很艱難,你得學會怎麼跟它溝通。但這個過程太漫長了。目前(大模型)沒達到能創作的水平,它的套路化創作可以取代一些平庸的編劇,但在審美格調上遠遠沒有到可以跟人類相抗衡的地步。”編劇袁子彈說。

騰訊在線視頻智能創作與內容平臺部總經理劉羽則表示,目前AI能力已經取得長足進步,正逐步應用於虛擬拍攝、動畫預演等場景。“AI和智能製作是爲內容創意服務的,是工具,是初始化的打底工作。創意和情感表達的部分,我們希望留給藝術家。”

生數科技商業化副總裁王川指出,每一代AI技術的發展都推動了技術平權的進程。AI不僅能夠快速將創作者的想法落地實現,實現人人可用、易用,還通過重塑工作流形式實現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率先有望規模化發展的是通過Vidu多主體參考功能的動漫行業。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