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機團全球化 教宗選舉結果難測

梵蒂岡選舉新教宗前,教士們齊聚一堂,在聖彼得大教堂舉行彌撒。(路透)

梵蒂岡7日正式展開選舉新任教宗的「秘密會議」,133位擁有選舉權的樞機主教當天齊聚聖彼得大教堂,進行高度機密的投票程序。本屆選舉創下樞機國籍多元化紀錄,反映天主教會全球化的現況。學者預測,多數成員依舊認同方濟各的創新路線,但參與者的多元背景讓外界難以猜測結果,會議仍有持續數日的可能。

選舉從7日上午10時的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彌撒展開,下午4時30分(臺灣時間晚間10時30分)再前往西斯汀教堂,逐一宣誓保密與忠誠,隨後非參與者離場,象徵正式投票開始。首輪投票於當天晚間舉行。梵蒂岡消防人員上週末已於教堂屋頂安裝煙囪,投票無果時將冒黑煙,一旦產生新教宗,就冒出象徵性的白煙。當選者將進入別稱「眼淚的房間」的小房間換白袍,隨後登上陽臺問候世人。

根據教廷規範,候選人須獲得3分之2選票,本次共有133位樞機具投票權,當選門檻爲89票。每日最多可進行4輪投票,若連續3天無果,將暫停1天進行非正式討論與靈性勸勉,之後再投7輪;若仍未選出,則繼續進入下一階段,由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行決選。

本屆選舉具高度象徵意義與歷史轉捩點:來自71個國家的133名樞機組成全球化團隊,創下歷屆之最。教會歷史學家埃內斯蒂(Jorg Ernesti)指出,樞機團日益多元的國籍與文化背景使得選舉結果愈發難以預測。他表示,「有太多優秀的候選人具備資格」,但也強調大多數人認同應延續教宗方濟各的改革路線。

雖然輿論避免過早臆測繼任者人選,但聚焦宗教新聞的法國《十字架報》(La Croix)仍指出,來自亞洲與非洲的幾位樞機頗受關注。埃內斯蒂認爲,目前尚無明顯迴歸保守路線的徵兆,儘管某些保守派紅衣主教重新掌握影響力,教會主流仍傾向於延續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