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博前沿 ▏關於“十四五”期間“數字中國”建設方面的若干建議 | 數博思想庫 | 數據觀 | 中國大數據產業觀察_大數據門戶
(原標題:數博前沿 ▏關於“十四五”期間“數字中國”建設方面的若干建議 | 數博思想庫 | 數據觀 | 中國大數據產業觀察_大數據門戶)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藉此促進了數字經濟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數字產業發展、企業數字化轉型、智慧社會構建、數字政府建設標誌着“數字中國”戰略的全面實施。2019年末,新冠疫情突發和快速蔓延,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和轉型造成巨大沖擊,而面對疫情及其次生災害,數字經濟不僅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更成爲應急處置中重要經濟組織模式和有效應對工具,而這種便利的外溢性將深刻影響未來生產和生活方式,數字經濟不斷凸顯的業態優勢,也必然在疫情後時期得到進一步加強,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地促進我國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觸手可及,但風險衝擊頻仍,內外挑戰艱鉅,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着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構建數字社會、深入打造數字政府,是我國堅定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和必要舉措。因此,筆者建議“十四五”時期我國重點圍繞以下領域進行戰略佈局,並整合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積極推進落實。
一、在數字基礎設計建設上,首要任務是主導開發新一代的多元化融合網絡環境,替代單一技術路線、單一治理模式的“大一統”網絡空間發展格局。
“不能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最好的防盜門也守不住租來的房子”。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最大障礙仍然是技術衍生問題,必須通過技術手段加以解決。簡單化的“修、補”和“跟、並”的模式是缺乏戰略前瞻性的,也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而我國建立在當前美國創立、美國主導的互聯網(internet)構架基礎上的各種博弈是難以掌握主動權的,甚至是難以爭取國際社會認可和同情的,“裝修再好的房子也無法主張產權”。只有通過顛覆性技術革命,實現網絡空間的領跑,才能贏得戰略核心優勢,徹底改變戰略被動的局面。
未來五到十年,我國必須以獨立探索發展爲核心實現自主可控,以技術導向爲引領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國家安全爲底線延展網絡空間的技術及應用,以國家意志爲要素引導加強全社會主動性創造能力,建立具有革命性示範意義和重大實用性推廣價值的多元化的網絡空間技術構建和應用平臺,在中國現行先試,從根本上徹底改變我國當前美式網絡空間構建下“源生性”被動的局面,同時,以“開放、協調、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結合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倡議,向全球推廣。
二、在全球數字貿易領域,應努力構建全球範圍內的外交互信,圍繞數據業務的互聯互通做文章,重點打造多元化的共享共治的網絡空間新範式。
“十四五”期間,我國應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領域主動作爲,着力方向應集中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原則界定和治理角色的劃分,應主張網絡空間的共治與網絡社區自治的結合,應主張網絡空間發展訴求與人類自由權利的結合,應主張網絡空間治理權力與國際社會義務的結合,中國在網絡空間全球治理領域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從而間接綁定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全球範圍內以尊重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多樣性爲基礎,構建網絡空間發展的互信互聯和共享共治,完善國內法律法規和行政治理,在相互支持理解的基礎上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全球網絡空間新技術和新範式,以共享共治的新一代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的革命積極替代單一技術路線、單一系統構建、單一治理模式的“大一統”網絡空間發展模式。
三、以新內生經濟增長的視角審視數字經濟內涵與外延,將數據納入生產投入要素,建立真正意義的數據驅動的創新發展模式。
首先解決數據經濟的增長理論問題,提出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治理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着重突破標準、模式和指標方面的界定問題;其次,革新國民經濟覈算體系,建立符合數字經濟模式的統計規制和標準,規範各部門統計口徑,整合現有凌亂的統計資源,引導社會主體對數據資源的主動性行爲;再次,建立數據確權的法規和技術體系,利用市場機制實現數據資產的定價,真正爲將數據納入生產投入要素建立基礎條件;最後,覈算政府數據資產,引入績效體系,以先試先行的方式,引導和鼓勵政府適度開放數據資源,打穿數據孤島,在更大量級上釋放發展空間。
四、“實踐爲基”,結合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數字化爲抓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制度設計、政策實施的精準量化評估問題,而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基於定性的、總量化的、典型個體的或過度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已無法適應時代需求,亟需社會科學的系統性方法創新,爲指導社會實踐提供科學化、精準化、現代化的決策和評估工具。
百年來,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趨勢日益顯著,但遠未實現馬克思所預言的“學科統一”,社會科學甚至呈現割裂、邊緣、主觀和維學術化、非實踐化的特徵。實驗是自然科學的核心,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離不開實驗工具,數據的“虛擬化涌現”“高效實時”“高滲透性” “快速衍生”“外部性和公共性”等特徵,能夠在高性能計算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對社會經濟系統的鏡像複製和實驗研究,從而構建真正意義的社會經濟現象的自然可以研究範式,從而爲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長期性的重大問題提供科學研判和應對支撐。
(作者:萬相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九三學社北京市東城區委。)
研究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綜合集成模擬實驗平臺的設計與構建研究(18AJL006)”的階段成果,刊發內容略有刪減。
責任編輯:陳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