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邊境是我的使命 一位公職獸醫師的抱柱之信

在基隆港郵輪出入境服務處,防檢署基隆分署的公職獸醫師,得在旅客動線的各個顯眼點上宣導不可攜帶動、植物產品入境。

【撰文/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對鎮守邊境的公職獸醫師來說,除了要將疫病隔絕在國門外,還得負責出入境旅客們的溝通及情緒;此外還有危險重重的貨櫃場貨品檢查,以及高工時與常態加班壓着他們。許多人離開,選擇留下的人,緊緊抱着的是那名爲「使命」的承諾之柱。在被壓力淹沒之前,他們還等着民衆能多聽進宣導,以及更多願意像他們一樣留守的人,加入這個團隊,爲國家防檢疫多撐一下。

天空飄着細雨的7月下旬午後,一艘從日本歸來的郵輪停靠基隆港。西岸旅運中心入境處涌進大批旅客等着通關,每個人看起來急躁又疲倦。而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下稱防檢署)基隆分署動物健康科科長,同時具有獸醫師身分的李易諺,就站在旅客動線邊上,手裡拿着「請立即丟掉水果或肉類產品,否則你會被罰款」的大張宣導牌,大喊着要注意攜帶入境的物品,也希望旅客能多看一眼自己手上的牌子,及沿路宣導品與告示。

但實在太吵了,這天的郵輪載客量約2,000人,同時講起話來,夾雜着行李拖地、宣導大聲公、碼頭機械運行的聲響,除非臉貼着臉,不然根本聽不清楚誰在說些什麼。

一位旅客主動拿出準備攜帶入境的食品,詢問李易諺是否合乎規定。

但李易諺還是持續扯着嗓子喊,突有一阿姨經過他身邊時想起了什麼,從口袋拿出一小塑膠袋打開,要他幫忙查看能不能通關?李易諺仔細確認,不是肉製品也不是生鮮蔬果,及其他檢疫物,沒問題。他用手指着前進動線,要阿姨繼續前行。

這場景像極了《莊子˙盜跖》裡的故事:「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尾生也曾這樣,在大水就要淹漲上來時,隨便抓住一個路過的女子,確認是不是等待的愛人嗎?

好,不是你,請繼續往前。李易諺繼續拿着宣導牌,旅客大廳裡排隊的旅客愈來愈多了,人龍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海浪般彎了又折,他拿着牌子左移右換,找顯眼又不影響動線的位置繼續大聲呼籲。

除了公職獸醫師主動宣導,旅客動線上也會放置各種宣導品引起旅客注意。

爲大聲宣導傷喉嚨 跟旅客溝通3國語言不夠用

只是沒想到正式採訪開始時,李易諺講話聲音卻小到連我都擔心錄音筆會收音收不清楚。我問他,是因爲受訪緊張嗎?「沒啦,我講話本來就比較小聲。」李易諺噗哧一笑。那在港口時是怎麼回事?「那是旅客宣導時纔要大聲,平常要保養喉嚨啦!」他笑着說。

今年38歲的李易諺除了講話小聲,還有種憨厚的氣質。和在旅客入境處一臉嚴肅的樣子不同,思考記者提問,總是斟酌再三才回答,不輕易顯露情緒,唯一提過的要求是:「能不能多講講我們同仁?真正辛苦的是我的同事們。」

所謂的辛苦指的是,防檢署基隆分署的同仁,常常在面臨如開頭描述的瞬間高張力工作環境,「這艘郵輪還好,是中型,載客量2,000人。但如果遇到的是『海洋量子號』那種亞洲最大郵輪,載客5,000人,船的靠泊費又是以分鐘計算,船公司想盡快在3到4小時內,把人下(下船)光光,檢疫的強度就更不一樣。如果郵輪是亞洲巡迴,旅客國籍又更復雜。在宣導上我們除了有英文、日文,甚至還有西班牙文宣,同仁其實都盡心盡力想避免旅客被裁罰。」

遇到旅客攜帶疑似不可入境的外國食品,防檢署公職獸醫師還得用翻譯軟體細細查看製造成分。

「和旅客溝通是最累的地方,我們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會18國語言啊!大家較熟悉的可能是英文,比較積極努力的同仁會學韓文或日文,已經算懂很多了。」李易諺苦笑。有的郵輪只是暫時靠泊,放遊客下來遊覽8小時,扣掉通關2小時,只剩6小時,大家都急,語言又不通;又或者海相不好,旅客身體不舒服,自然會煩躁,這些情緒溝通成本檢疫人員全都得承擔。

在決定做「公職獸醫師」這個題目之前,我們已經知道這個職業最困難的是處理各種「人」的問題,但從沒想像過原來鎮守邊境的獸醫師們還得處理多國語言的問題。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