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如落雪?中醫怎麼看“雪花手” | 健康冷知識
封面新聞記者 周卓玥 實習生 陳思蓁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手心紅白交錯的斑塊,引發熱議。有網友形容“像撒了一層雪花”,也有人說神似“旺旺雪餅”。這些不痛不癢的斑塊被戲稱爲“雪花手”,令人好奇:這到底是身體出問題了,還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對此,四川眉山市中醫院中醫皮膚科醫生潘軍表示,從中醫角度看,這種表現往往並非皮膚本身的問題,而是身體內部氣血運行異常、肝氣不暢等失調狀態的外在信號。
“雪花手”究竟是什麼?
潘軍表示,從現代醫學角度,“雪花手”與一種名爲“馬歇爾-懷特綜合徵”的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有關,屬於良性表現,不會產生疼痛或瘙癢。
不過從中醫角度看,“雪花手”往往被視爲身體內部運行異常的一個表現,常見於以下幾類情況:
氣血不足:當氣血運行至手部末梢不足,就可能出現皮膚顏色發白、斑塊明顯、手足冰涼等情況。尤其是一些人在夏天手摸起來依然冰涼,常常伴有乏力、疲倦、怕冷等症狀。
肝鬱氣滯:情緒波動較大,或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也可能導致氣機運行不暢,肢端血供不足,進而出現類似的皮膚表現。
白癜風等皮膚疾病:個別情況也可能是白癜風或手癬等皮膚病引起,但與“雪花手”不同,白癜風斑塊邊緣清晰、形態固定,不會隨情緒、體質波動而變化。
“雪花手”需要就醫嗎?
如果斑塊從未出現疼痛或瘙癢,也沒有其他明顯不適,潘軍表示,一般無需特別處理或治療。
但如果伴隨以下症狀:怕冷、手足冰涼、容易疲勞乏力、眼乾頭痛、食慾差等,則應提高警惕,儘早就醫。潘軍表示:“不要一上網看到圖就懷疑自己得病,要結合身體整體的感受來判斷。”
中醫調理建議
潘軍提示,調理的重點在於“補氣血、疏肝理氣”。
氣血不足型:推薦當歸、黃芪燉肉,或適量食用紅棗、阿膠等補血食材。尤其是紅棗,潘軍建議“最好嚼着吃,泡水作用不大”。
肝鬱氣滯型:可通過改善情緒、自我疏導來調節。“情緒調節是主動的,藥物只是輔助。”還可適當飲用薄荷泡水,有助疏肝解鬱。
情緒與睡眠,同樣重要
潘軍特別強調,很多現代人的身體問題,往往源於兩個關鍵因素:情緒和睡眠。
他解釋,長期熬夜、情緒波動過大,都會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和肝氣調暢,是誘發“雪花手”等外在症狀的重要誘因。因此,規律作息、學會換角度看問題,保持心情平穩,也是日常調養的重要一環。
當情緒和睡眠調節得當,再結合飲食與中醫調理,許多“小問題”可以在萌芽階段就得到改善——這也正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