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前七月外幣新契約保費 年增逾4成
近五年前七月外幣保單銷售
金管會公佈,今年前七月外幣保險商品新契約保費收入摺合約新臺幣2,381.93億元、年增40.76%,投資型保險約357.03億元、佔比約15%、傳統型保險約2,024.9億元、佔比約85%,幣別部分,主要爲美元、澳幣及人民幣保單,今年全年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有機會挑戰3,500億元的近三年新高。
今年外幣保單將有機會高過2024年的3,226.61億元、2023年的2,637.52億元,但仍低於2022年的4,111.64億元、2021年的6,002.52億元。前七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佔整體新契約比重爲40.81%,較2024年同期比重38.04%、2023年39.3%稍微上升,但從2019年至2022年,比重都高於40%。
保險局分析,外幣保單買氣稍有回溫,但佔比仍呈現相對持平,可能有三大原因,一是新臺幣計價保單商品多元,民衆更爲青睞新臺幣保單;二是壽險公司銷售策略;三是新臺幣升值影響外幣保單銷售。至於未來買氣方向,將與利率變化、匯率走勢、市場預期、壽險公司銷售策略等因素有密切關係。整體來看,民衆對外幣保單仍以傳統型保險爲大宗,但各幣別仍有差異。
前七月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約74.66億美元,其中投資型約10.67億美元、傳統型約63.99億美元;澳幣新契約保費約1.82億澳元,投資型約0.75億澳元、傳統型約1.07億澳元;人民幣新契約保費約人民幣1.02億元,其中投資型約人民幣0.74億元、傳統型約人民幣0.28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外幣保單的保險費、保險給付、保險單借款、費用等相關款項收付的幣別皆爲外幣,受益人未來領取保險金時有可能因外幣貶值,導致結購爲新臺幣後產生匯損,消費者購買時應特別注意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