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變革擬去長期保證化 金管會鼓勵業者新保單改採可調式設計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證實,將鼓勵業者針對未來長天期、新保單研議「去長期保證化」。中央社

壽險保單將迎來結構性變革。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昨(2)日證實,將請保險局鼓勵業者,針對未來長天期、新保單研議「去長期保證化」。核心概念是,保單中的預定利率、死亡或罹病率及附加費用率等風險因子,將改採「可調式」設計,不再一次鎖定20至30年。

壽險圈指出,日本已有依市場變動調整的「可調式壽險保單」,與現行保單相比,保費可能會較高,尤其是還本型商品,其次,一旦保單採「可調式」,定期壽險可望成爲市場主流。不過壽險業者認爲,此措施將有助經營彈性。

保單去長期保證化變革

壽險業者指出,未來導入「去長期保證化」的方向,可望減輕業者過度承擔保證成本的壓力。

所謂「去長期保證」並非取消長期保障,而是壽險公司可放棄對未來利率、費率或死亡率的「固定」承諾。換言之,保費、保額、保價金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可依市場環境調整的「可調式」。

彭金隆昨在中秋茶會中,首度公開支持「去長期保證」保單。他直言,保險契約往往動輒數十年,但經營風險卻來自利率、死亡率、罹病率等不可控因素,「沒有明確證據或足夠資本,卻一次保證20、30年的發生率,這不科學,也不符合風險管理原則。」

他以平均壽命爲例,目前國人餘命已達80歲,未來可能更長;疾病發生率與費用率也存在結構性改變,精算師在設計商品時難以準確預測。若壽險公司因市場競爭壓力而「過度保證」,恐讓長期經營面臨巨大威脅。

彭金隆認爲,去保證化是一個公平機制。利率下跌對保險公司不利,但利率上升則對保戶不利,市場波動應相對映照在商品條件上。

例如,可設計每五年或十年檢視一次的調整機制,若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保費應調降,才能公平對待保戶並降低業者長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