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華人諾貝爾獎 李政道育才無數

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中新社)

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中新社)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著名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及當選中研院最年輕院士的李政道,日前因病於美國舊金山逝世,享耆壽98歲。中研院院士李定國表示,李政道對臺灣理論物理的發展及年輕人才的培育,有深遠影響。

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5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讀大二時,中研院前院長吳大猷是他的老師,1946年吳推薦李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3年,李政道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任職,僅3年後就升任正教授,成爲該校建校200多年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期間遇到學術摯友楊振寧。1951年,在楊振寧介紹下,李政道來到楊振寧任職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兩人開始合作研究,並於當年秋天發表兩篇有關統計力學論文,引起愛因斯坦關注,並邀兩人會面。當時,愛因斯坦還向李勉勵,「祝你未來在物理上成功」。

1956年10月,30歲的李政道和34歲的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因此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李政道當選中研院第二屆院士,年僅32歲,至今仍爲最年輕當選的院士。

李政道與楊振寧從1940年代末開始在學術上合作,共發表32篇論文,但這個合作在1960年代初終止。兩人分道揚鑣的原因,李楊雙方偶有公開敘述,然而各有說詞,但根據一些記載,兩人對於研究中「誰先發現寶藏」、「誰先打開那個門」爭吵不休,之後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李定國指出,他1997年擔任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時,在國科會支持下,於清大成立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並請李政道擔任諮詢委員。當年國內物理學的人主要是學實驗物理,學理論的人很缺乏。李政道建議加強推動理論物理,並要多給年輕人機會,這對後來我國物理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