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退羣” 美國要在國際事務上“撂挑子”?

01:50

特朗普政府的“瘦身”風暴仍在持續。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際開發署所有海外辦事處被關閉,全球1萬多名僱員將裁減至不到300人。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援助,涉及糧食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但也被美國右派批評偏離美國核心利益,資助了有政治項目。

事實上,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就簽署行政令,要求暫停所有對外援助90天,這導致國際開發署職員大多已被迫“休假”。

特朗普計劃大幅裁員並關停該機構,表面上是出於財政或國內政治考量,實則爲他“美國優先”極端理念的表現和對國際責任的漠視。

而這與他一系列任性的外交舉措,也有着緊密且統一的內在邏輯聯繫。

1月20日,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

2月4日,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禁止美國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提供資助。

除了瘋狂“退羣”,對於國際上一些重要的多邊場合,美國也開啓了隨心所欲的模式,說不去就不去了。像即將在南非舉辦的二十國集團外長會,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就拒絕出席。

而美國的種種“任性”舉動,已經引發了連鎖反應。就在特朗普宣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後一天,以色列方面表示,將和美國一道“退羣”。另一個效仿美國的則是阿根廷,當地時間2月5日,阿根廷政府宣佈,該國將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有分析指出,阿根廷政府將美國和以色列視爲主要盟友,與美國“捆綁”獲利是其跟風“退羣”的主要原因。

可見,美國的“任性”外交,已經給全球共同應對危機和挑戰的努力帶來了極大阻礙,同時也在自損其國際形象。美國若欲切實維護自身利益,迴歸國際合作的正軌方爲明智之選。

編輯: 舒克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