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禿鷲康復出院放歸藍天
爲禿鷲接羽 禿鷲起飛瞬間 檢查頭部
因橈骨骨裂等傷病,導致一隻禿鷲無法飛行,而經過兩個月的“住院”治療,這個猛禽界中的“大鷲哥”終於重返藍天……2月8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門頭溝區齋堂鎮放飛了一隻康復的禿鷲,系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是北京地區可以見到的最大型猛禽。
翼展超過兩米“住院”期間增重1206克
2月8日上午,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籠舍內,一隻禿鷲正在棲架上休息,其身披烏褐色羽毛,長喙尖端向下鉤曲,有一種不怒自威的霸氣。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和康復,這隻禿鷲的身體狀況、飛行能力和獵食能力均已達到放飛標準。10時許,中心高級康復師周蕾將禿鷲抱進診療室,對其進行麻醉後,開始做放飛前體檢。康復師對禿鷲的鉤爪、羽翼、喙部等進行檢查,併爲其採取接羽手術——兩位康復師相互配合,將兩根“庫存羽毛”粘接在其左翼上,以此保護新羽生長,這兩根接羽出自其同類,長度均達到0.5米,而隨着新羽長出,這兩根接羽會自然脫落。
完成接羽後,康復師對禿鷲的稱重結果爲7808克,相比兩個月前剛來中心時的6602克,增重1206克。實測這隻禿鷲身長1.06米,翼展超過2.2米。經過近一小時的整備,禿鷲也逐漸從麻醉中甦醒過來。周蕾將它送進中心最大號的猛禽運輸箱,準備前往放飛地門頭溝區齋堂鎮。
這隻禿鷲是如何來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據救助人張會萍女士介紹,2024年12月7日,她和夥伴們在昌平區的北沙河觀鳥時,發現河邊的蘆葦叢中有一隻禿鷲遲遲不飛,一側翅膀明顯下垂,於是他們聯繫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中心的康復師將禿鷲收治後,爲它做了全面體檢,發現其左側橈骨骨裂,雙腳有一些擦傷,右腳顏色比正常顏色深,通過生化檢查發現其鈣、磷等元素水平高於正常值。在治療過程中,康復師爲禿鷲補液,並按療程餵給它大鼠、牛棒骨等食物,發現其進食情況良好,體重也穩步上升,骨裂處的骨痂逐漸長結實,生化結果也日漸趨於正常。
身披同類羽毛重返藍天
當天中午,在康復師的護送下,經過一小時的車程,禿鷲被帶到齋堂鎮一盤山公路旁,這裡四面環山、地勢開闊,是理想的放飛地。
一切準備就緒,周蕾將運輸箱打開,禿鷲伸出腦袋左顧右盼,隨後蹦跳着鑽了出來,並無暈車跡象。它站在原地環顧四周,像是在熟悉環境,表現得既不親人也不懼人,還當衆排泄糞便。停留約一分鐘後,它揮動翅膀一躍而起,身披兩根同類的接羽,穩穩地飛向空中。翅膀展開的剎那間,其舒展的力量感尤爲壯觀。
據北青報記者觀察,和大多數猛禽放飛時的狀態不同,這隻禿鷲並未迅速飛離、也沒有快速躲進樹林,而是藉助山區氣流在空中盤旋,彷彿一架滑翔機乘風翱翔。在衆人的仰望下,禿鷲巡航長達十多分鐘後,飛越放飛地北側的一道山樑,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禿鷲在北京地區並不常見
此次放飛爲何選在齋堂?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鄭智珊介紹,康復師經過兩週、十幾趟踩點,纔將放飛地最終定在齋堂,這是禿鷲今年以來常見的分佈點,有助於其找到同類,禿鷲還可藉助當地山間的上升氣流,更好地嘗試“出院”後的首次飛行。
關於禿鷲生活習性,《北京保護野生動物圖說》記載,禿鷲爲大型猛禽,別名狗頭鷲、座山雕,因其喜食腐肉,故被稱爲大自然的“清道夫”,其對促進物質循環、保護生態環境起着積極作用。禿鷲憑藉寬大的翅膀,能長時間盤旋於5000-6000米的高空窺伺地面的動物屍體、腐肉和小動物,它還常與烏鴉或其他腐肉食性動物爭奪食物。
禿鷲分佈於歐洲、南非、印度、蒙古等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也多有分佈,但在北京地區並不常見。《北京保護野生動物圖說》記載,禿鷲在北京爲罕見留鳥,曾見於大興、密雲、門頭溝。北青報記者查閱近期的媒體報道,也能發現其蹤跡——2024年12月30日,延慶區千家店鎮六道河村,當地村民曾發現一隻受傷的禿鷲;2025年年初,有攝影愛好者在房山區大安山鄉西苑村拍攝到禿鷲的身影。
文並攝/本報記者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