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胖子藏大量「發炎製造者」醫:身體走下坡卻無感

體重不重、四肢也不胖,卻發現肚子越來越凸?小心是內臟脂肪正在作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體重不重、四肢也不胖,卻發現肚子越來越凸?小心是內臟脂肪正在作怪。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這類人就是所謂的「瘦胖子」,體內囤積了大量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被稱爲「發炎製造者」,會不斷釋放發炎物質,影響全身代謝,最可怕的是,身體逐漸走下坡卻毫無感覺。

醫師張家銘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瘦胖子通常身材還算標準,但肚子常常鼓鼓的,摸起來不是鬆軟的,而是硬硬的。這種「腹部凸」的狀況,很多人以爲只是變胖,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內臟脂肪過多。

張家銘接着說,內臟脂肪不是手能捏到的「游泳圈」,而是藏在內臟周圍的隱形脂肪,包圍着肝臟、腸道、胰臟,甚至心臟。不同於皮下脂肪只是靜靜地待着,內臟脂肪會不斷釋放發炎物質,影響全身代謝,讓身體慢慢走下坡,且可能完全沒感覺,往往等到健檢報告出現紅字時,問題早已變得嚴重。

張家銘提到,相當多的正常體重的人其實有過多的內臟脂肪,而它是一個「發炎製造者」,最常堆積在大網膜(包覆腸道的膜狀組織)、腸繫膜(固定腸道的組織)、肝臟周圍,以及心包膜。這也解釋了爲何有些看起來不胖的人,血糖、血壓、膽固醇卻比真正的胖子還糟糕。

張家銘提醒,內臟脂肪多的瘦胖子,除了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風險外,還會導致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降低免疫力,使人變得容易疲勞、生病,甚至增加癌症風險。

雖然內臟脂肪堆積容易,但它其實比皮下脂肪更容易燃燒。張家銘建議,每週150分鐘有氧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少吃精緻碳水、多吃蔬菜;嘗試間歇性斷食;每天7~9小時高品質睡眠;以及透過冥想、瑜珈、深呼吸,來幫助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都是有助於讓內臟脂肪下降,健康回歸正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