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不一定是頸椎病,可能是腕管綜合徵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張明 記者 梅書華)半年前,63歲的李大爺出現了右手麻木的症狀,並逐漸加重,甚至發展到無法擰毛巾、系鈕釦,夜間也經常因爲手麻醒來。發病後李大爺輾轉於多家醫院就診,按照頸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病情始終未見明顯改善。近日,深受困擾的李大爺經朋友介紹,來到南京市中醫院骨傷科段光宇主任門診就診。

經過問診和體格檢查,段光宇發現李大爺右手麻木範圍主要在橈側三指半(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的一部分),右手大魚際明顯肌肉萎縮。遂安排肌電圖檢查顯示:右側正中神經腕部重度損害(右腕正中神經運動傳導潛伏期>10ms)。於是確診爲右側重度腕管綜合徵,隨後李大爺聽從建議辦理住院手續,並於住院第2天就接受了手術治療,手術後第二天查房,李大爺感覺右手麻木明顯減輕了,而且切口很小,疼痛不明顯,李大爺很快出院回家休養。

段光宇介紹,手麻、疼痛、無力是手外科的一組常見症狀,而外周神經卡壓性疾病是導致手麻不適最常見的病因,在外周神經卡壓性疾病中,腕管綜合徵最爲高發。造成腕管綜合徵的主要原因是各種誘因,比如慢性勞損導致韌帶或肌腱炎症、骨折或脫位後併發症、局部腫塊形成、全身性疾病如痛風等,導致腕管管腔狹窄,從而累及其中的正中神經損害。

該疾病好發年齡是30~60歲,女性多見,一般爲單側起病,但雙側同時發病率高達30%,其中絕經期女性佔雙側發病者的90%。女性妊娠期或使用孕激素治療期間,也是該病的高發期。

該疾病的治療方案分爲兩種,對於輕度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療,常採用支具固定、封閉、營養神經藥物輔助等。而中重度患者需要手術干預,目的是延緩疾病進程,防止神經進一步損害,防止肌肉進一步萎縮,儘可能保留手部功能。一般在臂叢麻醉下,採用小切口微創操作(切口2cm左右),切開腕橫韌帶,爲正中神經減壓,該手術過程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可以儘早康復鍛鍊。

段光宇提醒,出現手麻症狀,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肌電圖檢查,通過神經及肌肉的電生理功能檢測,可以明確神經受損的部位、嚴重程度,協助臨牀醫生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