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糧女將見證湖北糧倉30年鉅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莉霖 通訊員 宋傑
50萬噸糧食,算多嗎?能滿足武漢市民吃半年。中國共有18座常住人口超1000萬的超大城市,武漢位列其中。朱翠雲,湖北農發集團旗下湖北省儲備糧油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保管員,工作30年,累計守護糧食50萬噸。
從1995年入職時,一人管一倉;到2002年開建新倉,新舊搭配管2個倉;再到2007年淘汰老舊倉容,成爲公司首位負責3個新倉的管理員。這位在糧倉默默耕耘30載的巾幗英雄,不僅親歷糧食行業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化的變革,也見證省儲備糧公司2014年以來數智化轉型的突飛猛進。
糧庫智能化升級
一個人能管萬噸糧
3座倉,萬餘噸糧,一個人管,還能這麼輕鬆?30年前,朱翠雲不敢想。
“得兩個人合力,一杆杆地插入糧垛裡,一倉糧要忙一整天。”朱翠雲回憶,1995年剛入職,每週例行檢查,用內置溫度計的金屬桿測量糧溫,揮汗如雨。
她不禁感慨:“哪像現在,隨時想看隨時‘點’。”說話間,她輕點鼠標,電腦屏幕顯示18號倉的小麥,縱橫交錯分佈着220個溫度傳感器,即時糧溫一目瞭然。
2014年,國家糧食局啓動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湖北成爲試點。省儲備糧公司率先佈局糧食倉儲信息化建設,糧情監測是其中最重要的智能化升級。
糧溫,最能反映糧食是否出了問題。2017年夏天,糧溫監測的智能化應用,幫朱翠雲躲過一次“蟲劫”。她至今記得那個週一。早上8點,她發現一個傳感器反饋的糧溫波動異常,立即入倉檢查。“發現局部蟲情!”倉儲科負責人聞訊趕到,經檢查會商後,迅速制定處置方案並組織實施。“好在有驚無險。”朱翠雲長舒一口氣。因應對及時,不僅保證了儲糧安全,也減少了糧食損耗。
“2018年,開通手機上的報批功能,現在處置響應更快了。”朱翠雲拿出手機,登錄糧庫管理移動辦公APP,點開“隱患協查”模塊。在這裡填報的蟲情,將會推送給各級負責人,流程有跡可循,“各環節責任明確,誰都不敢延誤”。
“我的紀錄都是近些年攢下的,估計很快會被新人超越。”談到30年累計守糧50萬噸的成績,朱翠雲笑着說,過去20多歲,管一個倉已經累得要死;現在快50歲,負責3個倉還遊刃有餘。糧庫智能化升級,減去很多繁重的體力活,她只用保持足夠的責任心就能勝任。近年來,她負責的4個倉庫均獲“示範倉”殊榮。“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能再幹幾年。”
挖掘數據資產價值
一斤糧“多賣兩三分錢”
“定了每天上午10點的鬧鐘,提醒我打卡。”一陣急促的鈴聲響起,朱翠雲熟練地登錄糧庫管理移動辦公APP,用30秒完成每日檢查項目的信息填報。“剛開始覺得挺麻煩,但想一想,這些數據或許也是有用的。”
上一次給她添麻煩,還是2018年,湖北省全面啓動準低溫倉改造工程。
讓糧食吹空調,如何既高效又節能?省儲備糧公司在朱翠雲負責的糧倉試點。空調設定在晚10點至早8點自動運行,可她每天還是要專程跑兩趟糧庫。“要詳細記錄每日用電量、氣溫,以及空調開啓前後的倉溫、溼度、糧溫等一系列數據。”整整一個夏天,5釐米厚的登記冊,她填滿了2本。後來,在準低溫倉的改造和運維中,這些數據起了大作用。
“數據分析,要堅持問題導向。”公司董事長張從宇,曾多次在員工大會上強調“數據也是資產”,要求“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數字化”。幾次親身經歷,也讓朱翠雲漸漸理解,挖掘數據價值,能發現工作中的不足,倒逼流程改進。
2019年起,公司開始自主開發儲備糧計劃管理系統,創新“即時監管+智能分析”模式,實現政策性糧食輪換業務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儲備資金週轉率同比提高18%。同期,助力省糧食局打造糧食購銷監管平臺監管體系,覆蓋糧庫三維可視化、智能出入庫、糧情監測等核心場景。系統上線後,出入庫作業效率提升30%,異常預警準確率達95%。
尤其是2024年以來,省儲備糧公司提出“推動數智躍遷,打造決策中樞”,建成了數智管理平臺,匯聚計劃、倉儲、質檢、財務、人資、黨建等8大類數據,構建糧情預測、資金優化等6個智能模型。通過數據中臺支撐,管理層可實時獲取全省庫存分佈、質量波動等關鍵指標,決策響應速度提升50%。
2025年3月,從國家版權局傳來喜訊:數智化管理平臺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認證。這標誌着公司管理已從傳統的“經驗主導”邁向“精細化管控”,從“主觀決策”升級爲“數據驅動決策”。
這一切,讓朱翠雲體會最深的是,她守護的糧食賣得更好了。2024年,她守護了4年的小麥,在省級儲備糧輪換時,一斤糧比市場價“多賣了兩三分錢”。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