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新高考,填報邏輯完全不一樣,千萬別用老高考的位次直接比對

2025是多個省份的首屆新高考,變化非常的大,但我們發現很多家長的思維還停留在老高考,新高考填報的邏輯完全不一樣,一定要改變思維。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

①如果我們只有500分,能不能報考600分的大學,有沒有機會錄取?老高考基本上不可能,但是新高考就有機會。

②衝穩保大家都知道,那麼你衝幾分比較好,5分10分還是多少分?同樣45個志願,你衝多少個志願?保多少個志願?15個嗎?

③如果我們只上本科線,或者本科線上10分20分,老高考是不是隻能讀民辦?並且保本科的難度都很大,尤其是這兩年大家想要留在省內。大家可以去看看四川2024年高考,川內院校的錄取數據變化就知道了,民辦兜底都兜不住。

④我們經常聽到說撿漏,一說撿漏基本上就是冷門專業,但是首屆新高考,熱門能撿漏嗎?

⑤你是不是在參考老高考的位次,某某大學調檔線是多少?那麼今年這個調檔線有用嗎?如果我們說上某大學需要多少分,那麼這個分是怎麼來的?

最近這段時間,八省聯考和各個地方的模擬都非常多,咱們家長問的問題也非常多,但總結一句話就是,還在用老高考的思維去解決新高考的填報。爲啥不能?因爲所有的規則的都變了,比如合併一本二本,院校志願數量增加到了45個,從院校模式變成了院校專業組,選科組合導致專業要求不一樣,2025年雙一流擴招,從理科文科變成物理和化學,同樣物理人數的變化等等,每一個變化都會影響錄取數據變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容易浪費分數,滑檔只要分數不低,不亂填報,一般也不會。

那我們這兒給大家隨便舉幾個例子,通過例子帶來思考。

2025年四川是首屆新高考,2024年貴州是新高考第一年,貴州物理組本科線是380分,位次是155799名,老高考二本線位次是135191名,中間相差2萬名,也就是說15萬的名次對應的是老高考的13萬,如果直接參考,那對應的院校就是專科。本科線附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但是中高分段就不容易區分。貴州很多家長就直接對比使用,導致高考錄取後浪費分數非常大。所以咱們這兒需要位次修正,那這個數據在2025年四川會出現嗎?一樣會出現,因爲雙一流擴招+物理組人數變化。

志願數量增加了,很多家長是想着好呀,數量多了,我們隨便填,老高考9個志願都沒問題,45個志願,我衝30個唄,剩下15個也會比9個多,怎麼可能會有問題。所以大家從原來的謹慎心理,變成了更爲大膽。正因爲這個變化,導致填報出現問題。那麼我們衝穩保,到底怎麼排序,以及衝多少分?是不是有很多老師給大家答案呀,15:15:15。衝5分8分什麼的?如果是這個思維,那麼又掉進新高考的誤區了。

衝多少個,衝多少分,核心看咱們後續的規劃,填報的邏輯是什麼?比如我們家是保專業,想要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那就不要衝那麼多了,2-3個就夠了,並且是院校專業組乾淨的,爲啥不能衝15個,因爲一定有人報,前面的志願就浪費了。同樣衝的分數也就那麼5分10分,再高也沒意義了,因爲原本就要拉高,同時還要預留。

那換個方向,如果咱們家分數不理想,只比本科多一點,又或者咱們家想要院校層次,院校優先,那這個時候衝多少,25-30個志願,並且衝的分數就不是3分5分10分。大家可以大膽一點,直接衝30分50分100分,甚至120分。爲啥這麼高,因爲衝上去了,你纔有性價比,原本只能讀個民辦,但是衝了個公辦,原本只是普通本科,但是拿到了211或者雙一流,這個時候纔有意義。

新高考合併了一本二本,原來一本二本同時招生的院校,以及一些在本一批招生的院校,都會受到影響。比如四川師範大學遂寧校區,老高考的錄取分數是一本線,也就是83000多名,這個位次是準確的嗎?其實不是,是因爲他在本一批招生,所以最低分是纔是一本線,同樣的還有成都錦城學院、成都東軟學院。但是新高考合併過後,並且從模擬招生計劃來看,院校專業組依然是這幾個專業,和老高考是一樣的。那麼大家會不會報考,如果報的人變少了,分數會怎麼變化,同樣有家長會直接參考嗎?一定會,那麼這個填報的結果是不是就非常簡單,浪費分數。

其實這樣的變化非常多,我們沒法用一篇文章就全部講清楚,同時文字有時候也很難讓人理解。舉例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讓大家今年報考的時候,多去思考思考,千萬別看表象數據,一定要深度研究。對於2025年高考來說,其實大部分都是想保專業,專業優先佔比更高,那麼怎麼保得住,以及不浪費分數就非常關鍵。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專業定位交叉法和專業三區法,具體後面會在內部羣詳細講,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