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紀實根本 創表達新局

(來源:中國改革報)

轉自:中國改革報

□ 黃立安

隨着網紅經濟的出現,視頻行業逐漸崛起一批內容製作者。2017年,短視頻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內容製作者也偏向PGC化專業運作。短視頻逐漸成爲網民獲取信息、獲取服務、互動交流、文化娛樂的重要載體與傳播方式。這股浪潮席捲了不少的內容領域,紀錄片也無可避免地被捲入其中。短視頻平臺讓那些曾經侷限於小衆圈層的真實故事得以觸達數以億計的普通觀衆,極大地提升了其社會可見度和影響力。但短視頻自身特有的碎片化、娛樂化、算法驅動的傳播邏輯與紀錄片追求完整敘事、深度挖掘的目標存在張力。基於此,本文深入剖析短視頻時代賦予紀錄片的挑戰,並探索可行的應對策略,旨在爲紀錄片在短視頻時代的價值堅守與創新發展提供思路。

短視頻時代紀錄片的價值體現

紀錄片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影響。紀錄片通過講述生活故事和揭示歷史真相,展現人性的真善美,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紀錄片揭示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真相,當觀衆跟隨鏡頭,看到某個偏遠鄉村教師的堅守、瞭解到一段不爲人知的歷史細節時,會引發人們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的更深層思考,從而增進社會不同羣體間的理解。二是美學與知識傳播。紀錄片不僅客觀真實地再現生活,還挖掘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具有美學價值和傳播知識的功能。

通過精心選擇和編排這些真實的影像,紀錄片能帶領觀衆瞭解到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科學技術的發展,探索生命與自然的壯麗與脆弱,這種知識傳遞與審美體驗是緊密結合的。

短視頻時代紀錄片面臨的困境

內容深度缺失。短視頻的核心魅力在於即時滿足和快速刺激,人們習慣了這種“短平快”的節奏,普遍期待在極短時間內抓住核心信息,這使得紀錄片那些需要靜下心來才能體會的細微情感、歷史和社會複雜性很容易在快節奏的瀏覽中被忽略。創作者爲了抓住觀衆,不得不將原本需要長時間鋪墊的精華濃縮再濃縮,從而失去了紀錄片應有的思想重量。此外,短視頻平臺圍繞“快速抓住眼球”“高完播率”來設計,一個視頻如果不能在開頭幾秒內吸引住用戶,後面內容再精彩也會失去被推薦的機會。爲了適應平臺的節奏和規則,紀錄片創作者常常被迫壓縮創作週期,選題也傾向於那些自帶流量、容易引發短暫熱議但深度有限的事件和人物。

商業化與藝術性的衝突。進入短視頻時代,紀錄片的發展面臨商業化與藝術性的衝突,造成這一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投入與回報期望的壓力。拍攝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往往成本不菲,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傳播和變現需要吸引廣告主、平臺補貼以及用戶知識付費。無論是哪種方式,投資方必然會期待相應的回報。這種對“回報率”的追求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創作決策,紀錄片創作者堅持藝術表達和獨立思考的空間隨之被壓縮,作品逐漸失去批判性。

此外,短視頻平臺算法偏愛那些能快速引發強烈情緒反應、具有高度視覺衝擊力的內容。對於紀錄片創作者而言,想要在平臺上獲得好的傳播效果,就不得不在敘事中刻意製造或放大沖突點,導致作品變得像一部精心設計的“劇情短片”,其紀實的內核和藝術的純粹性被稀釋。

短視頻時代紀錄片的出路

強化內容創新與深度挖掘。要在短視頻的洪流中站穩腳跟,紀錄片創作者需要精準地抓住一個故事、一個人物最具穿透力的核心點,圍繞這個核心點,運用精煉的敘事、有力的影像語言和剋制的解說在幾分鐘內構建起一個完整且有深度的敘事閉環。過程中,應巧妙利用短視頻平臺的技術特性,如關鍵畫面的慢放、點睛式的背景音效來強化核心信息的傳遞和情感共鳴。同時,創作者應將複雜選題分解成一系列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短視頻“單元”,每個單元聚焦於大主題下的一個具體側面,製作成獨立成篇的“微紀錄片”,將這些單元按照清晰的邏輯線索連續發佈,觀衆可以每次投入幾分鐘瞭解一個片段,持續關注後則能獲得對整體議題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幫助觀衆形成連續觀看的習慣。

推動紀錄片IP化與品牌化發展。在信息過載的短視頻環境中,紀錄片創作者應推動紀錄片IP化與品牌化發展。這個核心IP可以是一個獨特的視角、一個持續關注的議題,圍繞其開發多種形態的內容產品,如精剪的短視頻系列、相關的圖文解讀、幕後花絮、主創訪談等。所有這些內容都服務於強化IP的核心價值,讓觀衆一想到某個領域或某種風格的紀錄片就能立刻聯想到這個品牌。推動品牌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持續穩定地輸出高質量內容,保持選題的深刻性、製作的精良性。同時,探索良性的商業模式,可以與調性相符的品牌進行深度內容合作、爭取平臺對有品牌價值賬號的專項扶持等,這不僅能有效抵禦流量波動,更能爲持續創作深度紀錄片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創作自由。

短視頻的發展一方面爲紀錄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廣度,使其得以觸達更廣泛的受衆;但另一方面商業回報壓力與流量算法邏輯不斷侵蝕着紀錄片的藝術獨立性與批判精神,使其在生存與表達的夾縫中艱難求索。面對困境,紀錄片必須主動適應,通過精煉敘事並着力構建有辨識度的IP與可信賴的品牌,贏得可持續的發展空間。未來,技術的進步將爲紀錄片發展開闢新路徑,創作者要堅守紀實精神內核,持續創新表達形式,從而實現在短視頻時代的創新發展。

【作者系廣西財經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哲社基金項目“中國—東盟稻作文化交流互鑑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3XXW0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