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一老一小”最“柔軟”羣體
解放日報記者 舒抒 黃勇娣
老人與孩童,既是一個家庭需要呵護的兩端,也是一座城市最“柔軟”的羣體。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這些年,上海始終把守護“一老一小”作爲民生工作重點。
“這家食堂的菜飯特別好吃,幾乎人人都點!”去年8月,高溫天酷暑難耐,家住閔行區浦江鎮的居民卻紛紛前往位於閔馳二路的欣佳寶邸社區長者食堂。雖然這已經是浦江鎮開業的第5家社區食堂,食堂開業10天日均客流依舊迅速超過500人次。
提供一日三餐或兩餐、全年無休或僅週末休息、基本滿足周邊15分鐘生活圈內居民,尤其是長者羣體的用餐需求,這是上海如今遍地開花的社區食堂的基本畫像。
而在羣像之下,各區、各街鎮則通過充分調研、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建議以及科學排布,讓社區食堂無論是嵌入黨羣陣地,還是由市場主體參與運營,都能收穫居民的良好口碑。
楊浦區快樂靖宇養老院活動室內,90歲的肖阿婆正使用康復後的右手握着勺子吃飯。數月前,患有腦梗的她不慎摔倒需要臥牀,於是來到家門口的這家養老院選擇了短期託管服務。4個月後,肖阿婆的身體基本恢復,還結識了很多同齡老夥伴,有了新的社交圈。
今年2月,《上海市養老機構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出臺,明確將短託服務納入常態化建設。肖阿婆成爲“鼓勵養老機構常態化開展短託照護”新政發佈後的首批受惠者。同月發佈的《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提到,在部分區域開展試點,老人可在多個平臺下單購買陪診服務。
這邊,爲老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那邊,呵護孩童愈加精細周到。
在上海,寸土寸金的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早在2022年就開設了上海首批嵌入式、標準化的臨時託管點“寶寶屋”。歷經數輪迭代,今年街道又開設了全市首家“家庭式滋養型”寶寶屋,爲小寶貝營造沉浸式的家庭氛圍。
今年,上海對首批260家“寶寶屋”進行擴優提質,堅持需求導向、優化設點佈局,在需求旺盛區域的街鎮增加布點,更加精準地把“寶寶屋”建設好。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