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脈遇上港式氣息
嘉賓劉楣洪逐一講解書法作品 “青睞”讀者閱讀原版圖書
香港迴歸28週年之際,《天天副刊》爲“青睞”讀者們開啓了一場2025文化之旅。7月10日一早,驟雨初歇,讀者與專家一行走進紫荊文化廣場,探訪首屆京港書法家聯展、朱炳仁國博平行展,並參觀了聯合書店·紫荊文化閱讀館。當首都文脈與港式文化氣息相遇,一場深度融合書法美學與城市記憶的文化體驗令人回味無盡。
百幅作品形態各異盡顯書法之美
在參觀現場,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經開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劉楣洪作爲嘉賓親自導覽。他介紹說,在經開區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紫荊文化美術館與北京經開區文聯精心策展了“紫荊花開——京港書法家聯展”,共展出京港兩地書法作品100餘件。這是兩地書法界的首次合作,參展的作品水平高、年輕化,不僅反映出當下京港墨韻同源、文化創新的面貌,更是一種對香港迴歸的重要紀念。
走進展館,百位書法家的作品文體多樣、內涵深厚,令人流連忘返。作爲導覽嘉賓,劉楣洪感嘆他與《北京青年報》的一段淵源成爲他書寫的動力。早在1996年,彼時身爲北京青聯委員的他就曾作爲新聞人物登上《北京青年報》。看到報道後,他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以翰墨爲橋、金石爲契的奮鬥方向。直到今天,他越來越體會到,學書之路艱辛異常,“每日要有長達數小時的練習,參加國展時甚至深夜還在創作。但因爲熱愛,就會覺得雖苦猶樂。”
靜靜的展廳中,劉楣洪逐字逐篇向大家講述書法之美,令人從中領悟到書法創作中結構、筆法、章法的運用和講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蘇士澍先生爲這次展覽專門題寫的“紫荊花開”。“蘇先生擅長篆書,他平時經常用雞毫書寫,大家知道,毛筆一般有羊毫、狼毫,雞毫非常軟。但實際上,越軟的筆寫出字的線條反而比較硬朗,這也是大家看到這幅字,能感受到它雄渾氣魄的原因。不過用雞毫書寫非常考驗功力,像這樣的長期探索也形成了蘇先生自己的書法風格。”劉楣洪坦言。
書家如何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劉楣洪繼續講解參展作品,比如郭孟祥擅長隸書,風格厚重寬博;竇志強擅長行草書,融入了魏碑元素;虞曉勇在北師大教授書法,擅長楷書和隸書。面對作品,加上他生動的講解,讓大家知曉了書法家們獨特個人創作風格的形成過程。
“這幅是北京書法家協會葉培貴主席的作品,他當過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院院長,是歐陽中石先生的學生。通過書法作品,能看到葉先生在探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整個作品看上去比較厚重,點畫包括線條都很有功力,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方放是一位寫得相當好的女書家,繼承了王羲之的風格,字體秀美,結構線條都非常紮實。她在書寫上下了很大功夫,有時候一天能連着寫八九個小時,有時中午都忘了吃飯。近十年來她已經形成了自己風格。看這些行書也好、草書也好,蓋上名字,基本上我們都能看出來是誰的字,這就是在紮實功夫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怎樣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看出它的美好?劉楣洪向“青睞”朋友們介紹,真正要看的就三方面:筆法、結構、章法。“我們學書法剛開始從寫字入手,結構很重要。1987年我曾經在北師大啓功先生的班裡學習,他就非常注重結構。古人有句話說,人怕笑,字怕吊。我記得啓先生跟我們講了不下20次,他說一幅字主要是看結構好看不好看,尤其是楷書。寫的時候可能覺得挺好看的,寫完以後往牆上一掛,就能看出毛病來了。”
對於如何通過使用不同紙張、印章等來表達獨特性,既寫字又搞篆刻的劉楣洪有自己的經驗,“印章的使用很有講究,比如這幅作品的印章就是寧小勿大,注重結構。而且,現在的紙張極爲豐富,灑金紙、白絹紙、蠟染紙……用紙也比較考驗審美,比如這幅字用的新疆紙,在粗糲的紙質上寫隸書顯得更加古樸。”
寫字要勤學至誠用心用意體會古人經典
劉楣洪直言,書法風格往往與書家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點相呼應,體現了“字如其人”的規律。在現場,他點評了一些中青年書家,有的楷書書寫得厚重、寬博,有的印章篆刻取自古璽,邊款刻得也很好,使人感受到繼承與創新的氣息。
在劉楣洪看來,學習書法,臨帖很重要,而且一定要找到獨特的、適合自己的臨寫,“比如100個人裡也許有六七十人都在寫歐體,你突然寫魏碑,可能你就出來了。還有一點很重要,臨帖的成果要在書寫時體現出來,能看出你取法的是誰,比如說能看出你學過米芾、蘇軾,學過石門頌、趙之謙。否則就沒有體,沒有風格,比較江湖。”
在日常教學中劉楣洪體會很深,尤其是帶本科生、研究生的時候,“現在寫得好的學生確實特別多,他們天天在寫,下了很大功夫。我在北師大給學生講課,他們就一個小桌子,有時候他們寫的是大幅六尺的作品,我都不知道他們是在哪兒寫的。這說明大家都很下功夫。”
接下來,劉楣洪繼續引領大家欣賞香港的參展作品。他評價說,這些入選作品的創作者筆墨間都可見深厚的積累。
在劉楣洪看來,練習書法不能夠僅停留在“技”的層面,而是要近乎“道”,這個“道”其實體現的是中國書法裡的一種文化精神。“寫字要真正用心用意去接近經典,勤學之中才能做到至誠的境界。而這些香港書家的作品都體現了這種境界。”
零距離感受銅雕藝術品閱讀原汁原味的港韻書香
銅,是最早被人類所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經過數千年的淬火鍛造,以青銅爲代表的銅器採冶和鑄造技術早已成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象徵之一。依託與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國著名銅雕工藝美術大師、“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朱炳仁良好的合作關係,紫荊文化廣場引入了朱炳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時的部分銅雕作品。
運營經理趙清閣介紹說,朱炳仁祖籍浙江紹興,幼年隨父遷居杭州,在父親的教導下承繼祖業,傾心鑽研銅雕技藝。2006年常州天寧寺寶塔發生火災,他在現場發現流淌一地的熔銅很美。這次機緣巧合,催生他開創了“熔銅”新工藝,形成熔銅藝術新流派,並完成《闕立》等抽象與具象交融的代表作。
後來,他以“似與非似”的揮灑寫意,將自由流動的銅汁徹底從模具中解放,熔鑄出剛柔相濟、妙趣橫生的大千世界。在朱炳仁等藝術家的創新引領下,杭州銅雕逐漸形成了鏤雕、蝕刻、疊鑲、戧彩、熔鑄、紫金刻、多材質、氧化着色八大工藝,呈現出三色爲本、彩畫相間、書藝結合、堅固防腐等鮮明特徵。
展廳中,陳列着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熔鑄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藝術展”作品中挑選的部分精品。《地氣》《旌旗如山氣如雲》等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現了一代非遺大師高超的藝術成就,生動反映了當代藝術工作者紮根傳統、傳承匠心的藝術追求,令人欣賞到中國銅雕技藝從“鑄鼎像物”到“離形得似”的藝術蛻變。
值得一提的是,欣賞朱炳仁國博平行展的大型銅雕作品,大家可以上手摸一摸,零距離感受到藝術的動人所在。
活動最後,大家來到新開業不久的聯合書店·紫荊文化閱讀館。各種原版圖書,以及走廊上展示的香港圖書海報設計,令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港韻書香。流連其間,有“青睞”的會員朋友一單購買了好幾本原版圖書。
策劃採寫/本報記者李喆
攝影/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