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突破!新型遞送技術問世,mRNA藥物實現口服 | Science子刊
mRNA療法自COVID-19疫苗廣泛應用以來,正迅速拓展至更廣泛的疾病治療領域。但現有療法高度依賴注射給藥,不僅需要專業人員操作,更給慢性疾病的反覆給藥帶來極大不便。
口服遞送作爲無創、可自我給藥的理想方式,能顯著提升患者依從性,但其面臨的胃腸道屏障難題(胃酸與胃蛋白酶的降解作用、腸道內核酸酶和黏液屏障對吸收的阻礙)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核心挑戰。
7月16日,哈佛醫學院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突破性研究,他們開發了出一種名爲RNACap的工程化膠囊系統,首次實現了液態mRNA納米藥物(NP)的高效口服遞送。該膠囊能保護mRNA免受胃酸破壞,在腸道中響應中性pH、膠囊帽溶解後的壓力釋放及腸道蠕動快速釋放內容物,通過NP介導mRNA進入腸道細胞實現轉染。
在大鼠和豬模型中,RNACap在胃中保持完整並在腸道釋放,且裝載IL-10 mRNA的RNACap可降低血液和組織中促炎細胞因子濃度,緩解結腸炎。這一發現爲口服液體mRNA療法提供了有前景的平臺,適用於腸道疾病及其他潛在病症的治療。
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並組裝了膠囊裝置RNACap。該膠囊具有pH敏感塗層,可在胃酸環境中(pH<5.5)保持完整,保護內容物;在腸道中性環境(pH>5.5)快速溶解。膠囊帽在腸道溶解後釋放壓力,誘導密封膜快速脫離。膠囊軟化後,腸道蠕動擠壓膠囊,促進剩餘內容物釋放。
圖1. RNACap的設計和組裝
接下來,爲提升mRNA的遞送效率,研究團隊還對負載的mRNA NP進行了優化。優化後的mRNA NP尺寸約176nm,表面電位-7.8mV,黏液穿透能力強,可通過巨胞飲作用被腸細胞高效攝取,並實現內體逃逸。
圖2. 優化後的mRNA NP可以有效地將不同的mRNA傳遞到多個細胞系進行轉染
體內驗證實驗中,大鼠口服Cy5-mRNA RNACap後,膠囊能完整通過胃部,2小時後開始在小腸溶解,4-6小時完全釋放,且熒光信號僅集中在腸道,其他器官未檢測到泄漏。進一步實驗顯示,EGFP、IL-10等mRNA可在大鼠小腸和結腸高效表達。
有效性方面,在DSS誘導的大鼠結腸炎模型中,IL-10 mRNA RNACaps(25μg/次,3次)顯著降低DAI評分、延長結腸長度,減少促炎因子(TNF-α、IL-1β等),效果與標準藥物柳氮磺吡啶(SSZ)相當;安全性方面,肝腎功能指標(ALT、AST、BUN)正常,組織切片未發現明顯損傷,無明顯炎症毒性。
圖3. 口服IL-10-mRNA RNACap可改善大鼠結腸炎
在更接近人類胃腸道生理結構的豬模型中,給藥FLuc-mRNA RNACaps(300 μg/豬)後,豬胃中2小時內無內容物釋放,8.5小時內即可實現腸道高效表達。此外,給藥IL-10 mRNA RNACap(300μg/豬)後可顯著提升豬腸道和血清IL-10水平。其中血液IL-10濃度在給藥後7-8小時出現顯著升高,腸道及主要器官均未出現損傷。
圖4. RNACap介導大型豬的腸道mRNA表達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首次實現了液態mRNA的口服高效遞送,成功突破胃腸道屏障,在急慢性結腸炎模型中展現出顯著療效與良好安全性。RNACap的出現不僅爲mRNA藥物的非注射給藥開闢了新路徑,更有望推動腸道疾病及系統性疾病治療模式的革新。
注:文章圖片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參考資料:
Xiangang Huang et al. Oral delivery of liquid mRNA therapeutics by an engineered capsule for treatment of preclinical intestinal diseas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u1493#tab-contributors
醫藥魔方Pro
洞察全球生物醫藥前沿趨勢
賦能中國源頭創新成果轉化
媒體合作:15895423126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歡迎轉發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時請在顯要位置標明文章來源; 如需轉載,請給微信公衆號後臺留言或發送消息,並註明公衆號名稱及ID。
免責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可直接作爲決策內容,醫藥魔方不對任何主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