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壯運嘉年華 全民運動起點

世壯運開幕典禮17日在臺北大巨蛋舉行,運動員陸續進場。(姚志平攝)

雙北世壯運18日名人出賽表

雙北世壯運17日開幕,近2.6萬參賽者將在35項運動展開競技。不同於以往針對菁英競技運動員的運動賽事,焦點是「爲國爭光」,世壯運其實是普羅大衆繳交報名費參賽,規格、層級完全不同。不過民衆有機會進入高規格的運動場館,可以號召親朋好友觀賽,可說是「全民運動」的絕佳起點。

臺灣上次舉辦國際綜合運動會是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參賽者是來自各國的大學代表隊「選手」,也就是最頂尖的大學運動員代表其國家或地區參賽,以獎牌榜作爲「爲國爭光」的依據。我國針對奧運、亞運、世大運等菁英競技選手參加的賽事也訂有國光獎章辦法,頒給締造佳績者獎金。

但世壯運的參賽者可不是這些競技「選手」,而是30歲以上的一般民衆與退役運動員,屬於以個人名義參賽的「素人」運動會。因爲不是爲國爭光,別說奪牌不會有獎金,參賽者還得自掏腰包繳交報名費呢!就像許多路跑愛好者出國參加城市馬拉松,只是綜合性運動會的規模更大。

因爲不是比照菁英賽事的規格,所以雙北世壯運能夠容納近2.6萬的參賽者,是去年巴黎奧運10714人的2.5倍。而對所有自費參賽者來說,無非就是自我驗證運動成果甚至讓親友見證,還實現參加國際賽的夢想。

以「國球」棒球爲例,雙北其實就有衆多乙組聯盟,但比賽場地都是河濱球場,這次世壯運竟能站上「職棒」等級的天母、新莊棒球場,也有觀衆席能邀親友舒服觀戰,打進決賽甚至可以「前進臺北大巨蛋」,自然意義非凡。

將在今年9月9日掛牌的運動部,近期打出「不是隻有運動員纔要運動」的口號,就是全民運動的最佳寫照。而民衆要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往往需要找到同好並有親人支持,參加世壯運正是最好的舞臺,可以讓已有運動習慣的民衆圓夢,也可以成爲開始運動的起點,請大家一起爲參賽者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