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倍增、藥物研發破冰 臺灣長照迎戰難題
失智症已經成爲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第5大死因;隨着科技的迅速發展,失智症的早篩可望突破。臺灣2026年即將執行的「長照3.0」,其中失智者的照護也會是政策焦點。(圖/財訊提供)
最近,幾則新聞焦點,讓臺灣民衆再度關注「失智症」。從高人氣戲劇《忘了我記得》、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驚傳已失智5年,再到亞東醫院施打臺灣第一劑阿茲海默症新藥,每一條新聞背後,都承載着失智症家庭的現實與無奈。
這些故事的背後,也連結着驚人的數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失智症已經是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第5大死因。國際失智症協會更預估,2040年之前將會擠進前3大死因。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全球失智症患者超過5700萬人,到2050年會達到1.39億人,呈倍數成長。其中阿茲海默症的佔比最高,約6~7成,這也是爲何一般人提到失智症,都會先聯想到阿茲海默症。
家庭悲歌 照護隱形成本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失智症是全世界最難照顧的病症之一。的確,失智症患者除了醫療,或是僱用看護、入住照護機構的費用外,來自親友間無償付出的隱形成本也非常高。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推估,如果僅以患者臨牀症狀判斷(未經過斷層掃描的確診),2025年美國65歲以上的長者,有11%(720萬人)呈現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狀;而2024年估計全美有1200萬人爲家庭或朋友的失智症付出約當4130億美元的無償工作,這些隱形成本,往往也是造成家庭悲歌的原因。
現代人普遍都有疾病「早發現、早治療」的觀念,所以健檢、預防醫學漸盛;「但是應用在失智症,早期到底是多早期?是症狀的早期?還是腦部蛋白堆積的早期?」透過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的反問,讓我們一步步來釐清失智症的醫療瓶頸與產業發展方向。
所謂的失智症,是一種大腦變化的疾病,並非正常老化,可能由很多病因造成。目前已經發現的失智症,除了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其次是約15%的血管性失智(中風、血管病變等等引起),還有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以及其他罕見型的失智症。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幾十年來,全球大藥廠的失智症重點放在阿茲海默症新藥,燒了數千億美元,但都只有針對症狀治療的藥物;直到2021年纔有第一個抗體藥物宣稱能延緩疾病進程,但這個藥因爲爭議性大而黯然收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