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非正常老化衰退 部桃中醫師提醒注意這些指標

中醫師葉子菱提醒,家中長輩如果出現明顯記憶或行爲上的異常,切勿以「只是老了」而輕忽。圖/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衛福部桃園醫院中醫師葉子菱表示,隨着臺灣快速步入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但仍有許多民衆誤以爲「記憶力退化」只是自然老化現象,事實非老化,而是一種疾病,唯有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才能延緩病程惡化,協助長者維持生活品質與尊嚴。

葉子菱指出,日常生活中若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但事後仍能回想,多屬於正常老化;若對曾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完全沒有印象,就可能是失智的警訊,建議家屬若發現長輩有異常,應及早陪同就醫,由神經內科醫師做完整評估,並提供生活觀察與病史,以利診斷與治療。

葉子菱說明,臨牀上,失智症影響的不僅是記憶,還會波及語言表達、判斷能力、社交互動與行爲控制。常見的10大警訊包括記憶力退化、語言混亂、迷失時間地點、判斷力變差、財務處理困難、遺失物品、個性改變、社交退縮,以及視覺空間理解下降等。若症狀持續且影響生活,就不能再以「老了正常」來解釋。

葉子菱表示,失智症主要分爲退化型(如阿茲海默症)及血管型,臨牀上最常見的是混合型,病程通常從輕度記憶障礙逐漸惡化到末期失能。研究更顯示,阿茲海默症的病變甚至可能在症狀出現前20年就已開始,因此預防要趁早尤爲重要。爲了守護大腦健康,醫師建議民衆養成5大習慣:規律運動、保持閱讀與動腦、採行地中海型飲食、維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控制體重與三高風險;同時,也應避免抽菸、頭部外傷、憂鬱情緒與聽力障礙等危險因子。

從中醫角度來看,失智屬於臟腑功能虛衰、氣血失調的慢性退化病變,除了透過辨證論治輔助,葉子菱醫師也建議日常可進行簡單的保健方式,例如按壓百會穴與四神聰等穴位,幫助腦部氣血流通,有助於延緩退化並維持認知功能。

葉子菱提醒,若家中長輩出現明顯記憶或行爲上的異常,切勿以「只是老了」而輕忽,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與治療,並配合日常保健,才能讓長者在高齡生活中持續保有自主與幸福,減輕家庭照護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