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婦拿襪子喊「我要回家」 劉秀枝心疼 教5招回應術

北榮一般神經內科前主任劉秀枝於臉書粉絲頁「劉秀枝70+ joy筆記」分享,照顧失智患者有時會碰到患者想要「回家」的情境,她教照顧者可採取5種方式對應。圖/123RF

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震驚各界,而臺灣失智人口逐漸攀升,目前已突破30萬人口。北榮一般神經內科前主任劉秀枝於臉書粉絲頁「劉秀枝70+ joy筆記」分享,照顧失智患者有時會碰到患者想要「回家」的情境,她教照顧者可採取5種方式對應。

78歲陳姓婦人(化名)罹患阿茲海默症,某日雙手提着紙袋,內裝數雙襪子和毛巾,堅持要「回家」。看護勸說「這裡就是妳的家」,她卻情緒激動、站在門口不願離去,而類似情境,幾乎是許多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共同經歷。

劉秀枝說,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會隨病程退化至過去的時間點,有時會認不得現居住處,反而記得小時候的老家與父母名字,因而產生「這裡不是我家」的感覺,甚至強烈要求返回早已不存在的故居。

劉秀枝表示,「回家」對失智者而言,並非單純的地理意義,而是對安全感與熟悉感的渴望。這種情況若以理性方式強硬勸導,往往只會讓患者情緒更加混亂,照顧者也可能因此感到挫折。

她說,當年95歲的母親也曾多次要求「回家」,還說「妳若帶我回家,我老母也會拿糖給妳吃」,事實上母親的雙親早已過世多年,當時她推着輪椅帶着母親到附近的馬路上,東南西北走一圈,母親滿意了,也累了,同意改天再「回家」。

面對患者反覆「想回家」的情境,可採以下5種應對方式:

一、帶患者出去走走:

可暫時迎合其想法,推着輪椅或牽手出門,待其疲憊或心情平復後返回。

二、讓患者安心:

引導患者談論兒時住處、家庭成員,或翻閱老照片,協助其找回家的感覺,心之所安就是家。

三、轉移注意力:

透過散步、吃水果、唱歌等活動分散其念頭。

四、安撫的善意謊言:

用符合其記憶的語言安撫,例如「家人來接妳了」或「明天再回去」。

五、大門要上鎖:

避免患者深夜自行開門外出,家中門鎖建議加裝保護裝置。

劉秀枝強調,照顧失智症長者極具挑戰,照顧者應瞭解這些行爲源自病理,而非對家人的否定或不認同,不應因此自責或感到受傷。「當他說要回家時,他不是不要你,而是他忘了你是他最熟悉的家人。」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