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佛教協會正會長爲何從不刷存在感?

釋永信的名字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佛教協會的正會長其實是釋演覺法師。這位俗名徐恆志的江西高僧(與網傳甘肅籍有異),堪稱佛門“隱形掌門人”——他極少露面,卻手握實權。

一、正會長是誰?低調到塵埃裡的“政務型高僧”

釋演覺的履歷簡單卻厚重:學者型法師出身,深耕佛教學院數十年。2020年當選會長後,他專注三件事:

對接官方:協調宗教政策落地,參與立法建議;

內部管理:處理全國寺廟人事調動、反邪教宣傳;

教育傳承:主攻《楞嚴經》《中論》等經典教學,被佛學生稱爲“最實用的佛學導師”。

他的信條是:“出易友應以戒律自律,反對網紅化弘法”,這與釋永信的“少林IP+文旅+功夫”商業模式形成鮮明反差。

二、爲何毫無存在感?佛協的本質決定了“低調是本職”

真相1:佛協根本不是“權力中樞”

中國佛教協會更像行業協調組織,核心任務是“上傳下達”:

政治任務:貫徹宗教政策,起草法規條文;

內部協調:處理各寺廟糾紛,而非直接管理。

正副會長本質是“制度代言人” ,而非明星領袖。釋演覺的低調,恰是履職本分——畢竟香火、直播、募捐全是寺廟自家事,與佛協無關。

真相2:兩種路線的必然碰撞

釋演覺派:主張“靜修踐行”,連書法作品都只在小圈流傳(一幅吉祥主題字畫標價380元);

釋永信派:90年代就搞功夫巡演、少林藥業、海外分寺,把方丈活成CEO,甚至因商業爭議多次被舉報。

當釋永信在抖音送新春祝福時,釋演覺正默默出席“佛教中國化”學術會議——一個在流量場,一個在制度場。

三、沒存在感≠不重要!他纔是真正的“定海神針”

釋演覺的隱形權力遠超想象:

政策話語權:參與制定《宗教事務條例》,影響全國4萬寺廟;

協調樞紐:平衡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利益;

教育根基:培養的佛學院弟子遍佈名寺,堪稱“佛門黃埔軍校”。

有學者評價他:“不出頭卻築牢佛學根基,是當代稀缺的守戒者”。

釋永信把少林寺變成“文化爆款”,釋演覺讓佛協成爲“穩定器”——前者需要掌聲,後者需要秩序。當大衆追逐網紅方丈時,那位在辦公室批文件的會長,或許纔是佛門不倒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