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間兩度患癌 仁心醫者再續生命之光
2025年6月初,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方大醫院)(以下簡稱“重醫大附三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的中年女性患者。十一年前,剛過不惑之年的她因不明原因腹痛、腹瀉,被確診爲結腸癌侵犯十二指腸,在外院接受了“右半結腸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後恢復良好,堅持規範化療與靶向治療,定期複查,長期如常人般工作生活,並見證兒子成爲一名醫生,今年初也迎來了孫女降生。
然而今年5月底,患者無誘因出現雙眼鞏膜黃染,逐漸加重,伴皮膚瘙癢。6月3日,她專程赴渝,求診於重醫大附三院腫瘤科主任謝啓超。謝啓超爲其安排緊急入院,完善檢查。檢測顯示總膽紅素高達120mmol/L,影像學檢查提示膽腸吻合口膽管壁增厚、膽道梗阻、肝門區多發腫大淋巴結,高度懷疑腫瘤復發轉移。
患者及家屬多方諮詢,均被告知手術希望渺茫,建議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PTCD)或支架置入減黃,後續輔以內科治療以延長生存。面對這一結論,全家陷入絕望。患者情緒幾近崩潰,終日以淚洗面。
轉機出現在得知十一年前主刀醫生——西南醫院原肝膽外科主任別平,如今正在重醫大附三院(方大醫院)肝膽胰外科工作。患者家屬再次找到別平求助,患者回憶說:“11年前,多數專家均認爲腫瘤已屬晚期,手術切除意義不大,本已放棄了希望,當時清楚地記得一天晚上您從外地開會回來到病房,詳細瞭解了我的病情和檢查結果,認爲有希望爭取外科切除。後來經過多學科會診,堅持做了徹底的根治手術切除,我才延長11年的生命。我原本不懼死亡,但現在我有必須要活下去的理由”。別平回顧患者既往病史與當前資料,初步判斷復發可能性較低,更傾向於吻合口新發癌變所致梗阻。爲進一步明確病情,他建議患者接受全身PET-CT檢查。結果顯示,除吻合口及肝門淋巴結存在高代謝病竈(腫瘤)外,未見其他遠處轉移。
6月6日,患者轉入肝膽胰外科。醫院迅速組織多學科會診(MDT),醫務部主任畢玉田主持。專家們各抒己見,懷疑腫瘤爲復發,目前首要的是解除膽道梗阻,進行經皮經肝膽管穿刺引流(PTCD),肝功恢復後才能進行其它治療。別平分析認爲:腫瘤切除十多年,復發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是膽腸吻合口癌變引起的膽道梗阻。腫瘤向肝門及左右肝管延伸侵犯位置高,膽腸吻合口及周圍淋巴結病竈範圍較爲廣泛,根治切除肯定難以做到,但可進行手術探查,能切則切;不能切除則打開膽腸吻合口,左右肝管放置T型管引流膽汁,肝功好轉後進行全身系統治療和局部放射治療,這樣病人的生存質量更高。經深入討論,MDT團隊最終達成共識,決定實施手術探查,爲後續綜合治療創造條件。
6月1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廣泛粘連,肝門區淋巴結融合成團,打開膽腸吻合口取組織冰凍病理證實爲膽管來源惡性腫瘤,證實了術前的判斷。由於病變侵犯範圍廣、解剖結構複雜,徹底切除幾乎不可爲之。術中,別平團隊與家屬充分溝通後,雖然無法做到臨牀根治切除,但盡最大努力切除主要腫瘤病竈、解除膽道梗阻。
手術團隊精細操作,完成淋巴結清掃、部分肝切除、膽管整形後重新做了膽腸吻合重建,這一場歷時近14小時的高難度手術過程異常艱難,但是在醫護人員的通力配合下順利結束,患者安返病房。
術後病理回報:符合肝內膽管癌(小膽管型),所有切緣均未見癌侵犯。患者及家屬得知結果喜極而泣,再三向醫療團隊表達感激之情。
術後患者恢復順利,僅發生短暫膽漏,經處理後好轉,於7月24日出院休養,近期將返院接受後續治療。患者自述術後在家休養,有信心、有信仰,閒暇時還彈彈琴,體會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十一年間,兩度患癌,兩度獲救。這場生命接力,不僅展現了現代醫學的技術高度,更是重醫大附三院(方大醫院)再次續寫的一個關於信任、勇氣、醫者仁心、永不放棄、守護生命的故事,體現了醫患之間的深厚信任、醫學人文的溫暖光芒。(田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