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三法10年 特殊選才也鎖定體制外學生

實驗教育三法於去年上路屆滿10年,近年不少大學科系特殊選才管道多增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等經歷。示意圖。記者許正宏/攝影

實驗教育三法於去年上路屆滿10年,教育團體評析,近年不少大學科系特殊選才管道多增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等經歷,開放管道讓體制外學生入學。但也有學校高層談到,特殊選才可網羅體制外如自學生等,「但在外面學的那套,進大學後不一定跟得上。」大學要花心思輔導,多數學系就不見得想額外費功夫辦理。

根據各大學115學年特殊選才簡章,如師大數學系、表演藝術系;臺大生命科學系、數學系等於報名資格學系規定一項上,多有附註「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經相關人員推薦就能報名特殊選才。

升學輔導平臺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表示,實驗教育三法已上路滿10年,10年間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近年也突破2萬人;再者,近年都會區高中也陸續推出國際文憑課程IB班等,評估特殊選才多是給該類學生的管道。

魏佳卉談到,很多學生早年就進入實驗教育團體等學習,做過各種探索、共學營,但其學習經驗不見得能迴應學測等學科考試需求,因此近年大學特殊選才管道陸續增列實驗教育經歷,讓體制外的學生有機會入學。

但一名大學高層則談到,因爲實驗教育學生求學過程和體制內學生不同,尤其是學術取向的大學,仍青睞有紮實學科基礎的高中生,「在外面學的那套,上大學後就不一定跟得上。」

該名高層也說,學生於特殊選才管道入學後,學校要協助輔導,派人寫報告、觀察其學習等,確保其大一就能上軌道並跟上班級學習,但也因爲學生經歷特殊要額外花心力,站在學系立場,不見得想額外費功夫辦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