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同志逝世
石學敏同志治喪委員會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石學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1日1時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訃告稱,石學敏同志是我國現代鍼灸學奠基人、開拓者和引領者,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和鍼灸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貢獻。他爲人寬厚、豁達謙遜,醫者仁心、大醫精誠,家國情懷、功勳卓著,深受國內外同行的敬重和愛戴。他的逝世是中醫界的重大損失。
《人民日報》2021年曾報道,1938年,石學敏出生在天津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57年考入剛剛建立的天津中醫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前身)。1962年開始行醫,1964年,石學敏作爲優秀人才被派到北京就讀衛生部鍼灸高級研修班,遍訪名師、研習鍼灸,一生未改。
1968年,石學敏隨中國醫療隊前往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石學敏憑藉良好的醫術獲得當地民衆的認可,有時每天要診治300多名異國患者,爲祖國爭得了榮譽,也讓世界認識了中醫鍼灸。
70年代初,石學敏謝絕了國外醫療機構的高薪聘請,回到天津。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憑藉七八個醫生、幾架老舊的顯微鏡,石學敏建起了鍼灸病房,建立了“電生理室”,1985年又建立了鍼灸心內科的重症監護室。在石學敏的帶領下,一個完整的鍼灸醫療、教學、研究體系漸漸形成了。
回國後,石學敏致力於探索中風病的鍼灸治療。他在繼承古代醫家對中風認識的基礎上,基於中醫辨病、辨證的理解,探求中風的病因病機,獨創了一套新的針刺療法,探索出中風病治療新途徑。
此後,石學敏以新的針刺法和丹芪偏癱膠囊爲主,配合康復訓練、飲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療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獨特規範的中醫中藥治療中風病綜合治療方案——石氏中風單元療法。
石學敏致力於鍼灸的科學研究,在他的努力下,醫院組建了老年病研究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推動國內鍼灸臨牀科研達到新的水平。
鍼灸學科在石學敏的帶領下,醫、教、研等全方面發展、壯大。如今,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鍼灸病房已有近1000張病牀,每年接診國內外患者萬餘人,成爲國內重要的鍼灸臨牀、教學和科研基地。
石學敏告訴學生,學好鍼灸,必須以中醫傳統理論爲基礎,同時吸收現代醫學科技對於人體的研究成果,要學好必須下苦功夫。
據報道,石學敏的生活非常簡單,也沒有什麼業餘愛好。擔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以後,管理、出診、查房、做課題、講學……似乎永遠在工作中。但不管多忙,石學敏隨時都會去病房轉一圈。一天中午,醫生們剛回到辦公室,石學敏走進來說了一句“這針是怎麼扎的?”大家立刻從椅子上跳起來,去病房挨個自查。石學敏常說“病房是檢驗理論的最好場所”。每次跟他查房就是現場教學,配穴是否合理、療效爲何不明顯,石學敏會幫學生逐一分析。他帶的團隊永遠保持學習狀態。
隨着年紀的增長,石學敏把更多精力放在傳承鍼灸上。經過大量臨牀與實驗,1986年,石學敏提出了“針刺手法量學”,科學衡量針刺手法,使傳統針刺手法向規範化、劑量化、標準化發展,填補了鍼灸學發展的空白。
1999年,石學敏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爲了推廣鍼灸,石學敏跑遍大江南北的基層醫院,提高當地的鍼灸水平。他開創的獨特針刺法學習班已累計有8萬多名醫生參加學習。每期學習班,石學敏都會親自授課,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1986年成爲天津第一位中醫博士研究生導師後,石學敏先後培養國內博士、碩士近500人,培養國外博士、碩士等80餘人。他們大多成爲領域裡的骨幹。
石學敏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傳播推廣中醫鍼灸。《石學敏鍼灸全集》等10部著作被翻譯成英法西等語言出版,成爲鍼灸教材。長期以來,他致力於鍼灸學術交流和推廣,先後赴100餘個國家及地區講學、診療,爲中醫鍼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4年,石學敏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他在發表感言時說:“我將以老驥伏櫪之志,將國之精粹發揚光大;將醫之精華傳達於世界;將傳道授業作爲畢生之追求。我願意繼續爲祖國的中醫之發展,人才之培養髮揮自己的餘熱。力雖綿薄,志卻甚堅。”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