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前行長佐利克:國際體系走向碎片化,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年均近10%的經濟增速創造了全球矚目的發展奇蹟。從1980年世界銀行首次發佈千頁中國研究報告,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再到如今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歷程始終伴隨着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合作。
近日,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出席上海交通大學“高金E講堂”大師講壇時,以“親歷中國改革與全球經濟格局演變”爲題發表主旨演講。佐利克結合自身多年參與中國改革的經歷,闡述了中國經濟轉型的獨特路徑,剖析當前國際秩序變革下的中國面臨的挑戰,併爲全球經濟治理提出新思路。
從“藍灰時代到”雙軌機制”改革
佐利克回憶稱,1980年他首次訪華時,中國仍處於計劃經濟主導的“藍灰時代”,基礎設施落後,社會活力受限。隨着改革開放推進,中國探索出一條“雙軌機制”——既保留部分指令性經濟,又逐步引入市場機制。這一機制實現了政策創新與穩定性的平衡。
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和世界銀行聯合舉辦的“巴山輪會議”成爲佐利克眼中中國改革進程中的關鍵節點。這次會議匯聚了中外改革者,爲中國市場體系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碰撞,也爲後續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2001年,佐利克作爲美國貿易代表主導中國加入WTO談判。他強調,此舉不僅推動中國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更倒逼國內結構性改革。加入WTO後,中國通過開放市場、優化營商環境,逐步成爲“世界工廠”,並在全球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出現一定的增速放緩趨勢。佐利克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未來的關鍵在於能否實現從投資和出口驅動向消費驅動的轉型。”佐利克援引《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中的建議,認爲中國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改革釋放內需潛力,並引導資本從房地產轉向科技創新與綠色產業。
他強調,擴大內需、提升消費能力將成爲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方向,這不僅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減少居民預防性儲蓄,還需要推動服務業的發展,使其成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佐利克認爲,中國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中國應進一步釋放私營部門的創新活力,利用其強大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佐利克看來,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財政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和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依賴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佐利克稱,通過優化財政政策、推進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創新,可以爲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佐利克指出,貿易壁壘、制裁和地緣政治衝突增加,國際體系正走向碎片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顯著上升。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佐利克強調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之一,需要在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這不僅是國際責任,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綠色金融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大投入,推動經濟向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
儘管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國際經濟合作仍然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佐利克呼籲中國繼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如IMF和世界銀行,並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通過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中國不僅可以爲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可以爲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從“演化經濟學”的視角出發,佐利克認爲經濟體系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系統,需要具備適應外部衝擊的能力。他建議中國在經濟政策制定中,更加註重系統的韌性和靈活性,通過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和政策調整機制,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性。
佐利克特別提到,中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氣候變化以及核擴散等國際問題上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他認爲,中國已成爲國際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負責任利益相關者”。他希望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多邊主義和區域合作,爲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
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挑戰,佐利克對中國未來的經濟改革總結了幾點建議:一是加強結構性改革,推動創新和市場開放,進一步釋放私營部門的創新活力。二是重視綠色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推動經濟向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三是優化財政體系,增強經濟韌性,應對潛在的財政風險。四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多邊主義和區域合作,爲全球經濟穩定貢獻力量。
“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中國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將成爲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佐利克稱。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