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支教“馬拉松” 青春接力十七年

新華社蘭州5月3日電 題:實習支教“馬拉松” 青春接力十七年

新華社記者白麗萍

“當看到班裡的哈力同學從不敢開口到主動朗誦《將進酒》,當發現曼則熱同學成功克服了背誦緩慢的問題,我忽然明白,教育就是讓每顆星辰找到自己的軌道。”西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四學生強勇博,前不久結束了爲期半年的實習支教,但支教生活的片段,仍在腦海浮現,感觸頗多。

自2008年開始,西北師範大學8299名學生青春接力,跨越2000多公里,奔赴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基層學校,開展了持續17年的實習支教“馬拉松”。

“支教讓我有了成長,學會了如何擔起責任。”強勇博回憶道,在實習的日子裡,每天跟着當地指導教師劉老師早出晚歸,清晨提前到崗,督促學生背誦課文;下課間隙,抓緊時間批改作業。“我與劉老師共用辦公桌,看到她的教案裡夾着厚厚的便籤,裡面全是知識點的總結。等到放學時,紅筆批註的作業本在落日中摞成了小山。”

強勇博說,去支教前,這些工作全部是劉老師一個人在盡心盡力完成,日復一日,毫無怨言。這也讓他明白:教育是擔起責任的事業,是無私奉獻的選擇。

青春,被需要才最有價值。

2021年,在西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靳亞茹,申請前往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一所中心小學進行實習。她因地制宜,將自己的專業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將孩子喜歡的遊戲融入課堂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實習結束後,孩子們圍着靳亞茹,捨不得讓她走,含着淚說:“靳老師,很想你再回來上語文課,我們會想念你的。”

回到母校,實習的點滴和孩子們的期待,無時無刻不縈繞在靳亞茹心中。2022年大學畢業後,看到新和縣在招聘教師,靳亞茹毫不猶豫選擇回到這裡。“他們需要我,我放不下這裡的孩子,也希望繼續在這裡深耕語文教育教學,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17年來,西北師範大學建立由“指導教師—支教地區教育行政幹部—支教學校教師—支教學生”組成的實習支教團體,探索構建了集培養、研究、實驗、示範爲一體的教師培育模式,爲當地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3年12月,西北師範大學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建立了“西部邊疆地區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西北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楊納名介紹,實驗區的創建正在推動實習支教數字化轉型,在產學研用一體化上進行突破,師範教育正在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臨別時,孩子們爲我寫下了一張張便籤,稚嫩的言語表達着最真實的情感。”強勇博說,“孩子們說我們支教老師是天山融雪的春風,可我認爲,真正的春風是學校一批批獻身邊疆教育的年輕力量,是跨越2000多公里不斷生長的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