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月入過萬元、研究員年薪百萬元……DeepSeek高薪求賢,AI人才爭奪戰已打響
AI時代,最寶貴的仍舊是人才!
近日,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高薪招聘人才的信息引發市場關注。
今日(2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京、杭州兩地實探DeepSeek的兩大公司主體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公司)以及北京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公司)。杭州公司所處寫字樓前臺工作人員表示,暫無求職者應聘,北京公司所處寫字樓前臺工作人員則表示,上午已有求職者前來面試。
春節期間,DeepSeek掀起新一輪AI熱潮,一度登頂蘋果美國地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在美區下載榜上超越了ChatGPT。目前,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百度智能雲、華爲雲、騰訊雲、火山引擎、天翼雲、京東雲等均宣佈已接入了DeepSeek模型。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瀋陽表示,總體而言,高薪招聘對於AI行業是一件好事。AI作爲未來新興科技競爭的主賽道,必然是一個資本和人才高度集中的領域。
辦公地實探:北京已有面試者
2月5日,記者查詢Boss直聘平臺的招聘信息發現,DeepSeek的兩大公司主體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公司)以及北京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公司)並無在招信息。
此外,以DeepSeek關聯公司浙江九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爲主體的幻方量化在招正式職位11個,集中在工程師/研究員崗,另有2個AGI實習生崗位在招,學歷要求均爲本科/碩士,經驗不限。
2月5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杭州公司註冊地址,此地安保頗爲嚴格,員工需刷卡方能上樓。該處前臺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了深度求索在樓內辦公,但該公司已經向物業說明,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另外,今天上午並無求職者前來應聘,登記來訪的大多是媒體記者。
經記者現場問詢,幾名在此地工作的員工表示,他們聽說過DeepSeek這一AI應用,但也是第一次知道公司的地址在這裡。
同日13時許,記者來到北京公司所在的寫字樓,寫字樓前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日已有一名面試者前往該公司面試。
記者在BOSS直聘搜索發現,儘管職位“掛”在幻方量化旗下,但在描述界面,一些職位在公司介紹部分有對DeepSeek的介紹。幻方量化的兩位招聘官中,其中一位後綴“DeepSeek招聘官”。
DeepSeek的職位年薪均有至少約50萬元,部分職位年薪可達百萬元級別,以“深度學習研究員(AGI)”職位爲例,該職位年薪約百萬元,按照職位描述的最高薪資計算,年薪超過120萬元。
即便是實習生崗位,待遇也頗具吸引力,根據職位描述,實習生崗位可提供每月3000元的租房補貼,按照月工作日滿勤(20天)計算,每月薪資可達萬元。
大模型高薪“人才戰”啓幕
“深度學習算法工程師”相關職位在招聘平臺上平均薪資較高,年薪百萬元並不算罕事。
比如Momenta的“資深深度學習算法工程師”年薪範疇是70萬元~112萬元,Boss直聘的深度學習優化專家年薪範疇是96萬元~112萬元,英偉達深度學習職位年薪範疇是78萬元~110.5萬元。
關於人才的選擇,DeepSeek創始人樑文鋒在被問及是否有計劃從海外巨頭中挖合適的人才時表示,如果追求短期目標,找現成有經驗的人是對的。但如果看長遠,經驗就沒那麼重要,基礎能力、創造性、熱愛等更重要。從這個角度看,國內合適的候選人就不少。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和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瀋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總體而言,高薪招聘對於AI行業而言是一件好事。AI作爲未來新興科技競爭的主賽道,必然是一個資本和人才高度集中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頂尖人才在美國的起薪極爲可觀,中國在薪資水平上不應與美國存在過大的差距。
隨着競爭邁向白熱化,大模型公司紛紛高薪招賢納士。
據媒體報道,2024年12月,有消息稱,羅福莉被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千萬元年薪招募,或將擔任小米AI實驗室的大模型團隊負責人,但據其高中班主任透露,羅福莉當時還在考慮中;同月,有報道稱,字節跳動以高薪挖走了原阿里通義大模型技術團隊的關鍵成員,包括技術負責人周暢及其手下的十多名團隊成員。隨後,通義提交勞動爭議仲裁申請,將起訴周暢違反競業協議,並索賠鉅額賠償。
據新京報,脈脈高聘人才智庫數據顯示,大模型領域整體供需比1.76,整體供大於求。同時,高技術崗位人才稀缺,雲計算人才供需比僅爲0.33,相當於3個崗位爭奪1個人才。大模型算法崗位平均月薪最高,超過6.75萬元。然而,從業者面臨“高薪高壓”的局面,三成從業者日均工時超12小時。近七成新經濟行業的職場人已經在工作中使用大模型,其中38%爲大模型付過費。《2024大模型人才報告》顯示,2024年1—7月,大模型人才供需比與2023年相差不大,穩定在1.7左右,整體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與此同時,爲了爭奪人才,互聯網大廠也紛紛通過人才培養計劃發力。
騰訊自2023年起啓動“青雲計劃”,旨在爲在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人才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在全球範圍內招募頂尖人才。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大數據、數據庫等技術領域優秀人才,由騰訊傑出科學家擔任導師,有針對性地培養頂尖科技人才;字節跳動則於2021年發起一年一期的字節跳動獎學金計劃(ByteDance Scholarship Program),希望尋找並激勵最優秀的頂尖技術在校生,爲每位獲獎同學提供10萬元人民幣獎學金、內部研學計劃特邀通道。在Create 2024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指出,百度在2020年提出了5年爲全社會培養500萬AI人才,目前這一目標已提前達成。同時,百度啓動“2024 AIT星河成長營”,通過核心業務部門重要崗位實習、帶教指導等培養大模型時代高潛力人才。
艾媒諮詢2024年發佈的《2024年中國企業智能化發展人才需求調研》結果顯示,高達91.3%的受訪企業面臨AI人才缺乏的問題。其中,AI數據工程師、AI機器人工程師、AI算法工程師、AI產品經理、AI教育培訓人員五類崗位的需求量最高,佔比分別爲29.6%、28.3%、27.1%、26.9%、26.3%。
瀋陽認爲,AI行業既需要理論和算法研究人才,還包括基礎模型研發、應用開發以及人機交互與協同等多方面的人才。因此,應當構建一個均衡合理的AI人才體系。同時也要做好各行各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以及人才的融合。儘管人工智能在專業領域的能力可能不及普通專家或熟練技術工人,但關鍵在於如何將人工智能的輔助功能與技術專家的收入提升相結合,以防止大規模失業。因此,亟須創造更多基於人工智能的創新職位,這無疑是一個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