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大會破解網劇創作密碼

《異人之下之決戰!碧遊村》 《我的阿勒泰》 《白月梵星》

近年來,北京網絡劇創作成果豐碩。在“北京大視聽”品牌引領下,涌現出《我的阿勒泰》《濾鏡》《異人之下之決戰!碧遊村》《白月梵星》等一批精品。如何進一步推動網絡劇精品化、產業化發展,成爲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的焦點之一。

優質文學IP提供“源頭活水”

在“屏中萬象,劇領風潮”等網絡劇創作主題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從網絡劇精品化的根基談起,一致認爲完善的政策體系、堅實的產業配套和豐富的文學土壤是精品內容誕生的基礎。北京正全面升級一攬子扶持政策,通過資金扶持升級、營商環境升級、宣推力度升級等一系列舉措,爲創作者提供施展才華舞臺。其中,懷柔“中國影都”的規劃,持續發揮自身科技、影視和服務優勢,爲產業創新和精品創作提供有力支撐。

爲從源頭夯實劇本根基,北京市廣電局已連續三年聯合中國作協,共同推動“影視+文學”的融合轉化。在本次研討會的特別環節,中國作家協會向業界隆重推薦了15部具有高度網絡視聽轉化價值的優秀文學作品。這批作品涵蓋現實、歷史、科幻、懸疑等多個領域,情感真摯、思想深刻。既有蘇童的《好天氣》這樣描摹時代變遷中個體悲歡的力作,也有祝勇以故宮文物南遷爲背景的《國寶·山鳴谷應》;既有海飛講述明代抗倭諜戰的《崑崙海》,也有段子期充滿奇特想象的科幻小說《倍速世界》;此外,還包括反特故事《第一個十月》、志怪小說《兩心圖》、探險小說《絲路古船》、社會派懸疑《追兇》等。這批優質文學IP的推薦,爲網絡劇精品創作提供了豐厚的“源頭活水”。

通過細節還原打動觀衆

面對市場的新變化,來自頭部平臺與製作公司的負責人分享了各自的精品創作方法論。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提出,在不確定性中重建“相信的力量”,需要通過“長短結合、量質結合、新老結合”深耕創作,以開放生態滋養行業未來;西嘻影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曉培認爲,現實主義創作的核心在於“真實”,需通過細節還原與共情邏輯打動觀衆,並以多元性對抗方式,在溫暖底色中探討社會議題;上海尚世影業總經理周瑜則表示,將始終堅持以“真善美”爲主題,以專業誠心和敬業匠心打磨作品,踐行“上海出品”的創作使命。

此外,產業策略最終落腳於創作者的個體表達與藝術追求。青年導演王育萌分享了創作初心,表示北京文化已深植血脈,希望呈現兼具北京特色與普遍情感共鳴的故事。中國國家話劇院二級演員劉端端則從表演者視角出發,認爲演員與角色是“雙向奔赴”,唯有將自己全然交付,深挖角色內心,才能讓角色獲得真實鮮活的生命。

懸疑劇、都市劇均有破局之道

在兩場圓桌對話中,與會嘉賓分別聚焦懸疑劇和都市劇兩大熱門類型,展開了精彩的思想碰撞,深度解碼當前類型劇的創作核心與破局之道。在“懸疑劇,既要在‘意料之外’也要在‘情理之中’”圓桌對話上,公安部新聞傳媒中心影視藝術總監郭現春表示,大量採風工作奠定創作細節,要讓觀衆在緊張刺激的劇情中感受到真實可信的警察形象。導演、編劇房遠表示,懸疑劇的人物設定並非憑空杜撰,要讓觀衆感受到人性的複雜與多面。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公司總策劃王小槍表示,懸疑不懸浮,故事和劇本都要有真實性。長信傳媒編劇魏風華表示,歷史無法重回,但歷史的溫度可以感觸,要走出去、沉下來,紮根創作之中。

在“都市劇,從二水分流到雙輪驅動”圓桌對話上,稻草熊娛樂集團申少峰指出,創作者在人物塑造上要有所突破,並應當向觀衆展示具有高價值和差異性的生活方式。著名製片人黃瀾提到了如何在“爽文”當道的環境下創作出“反成功學”故事的經驗,用更新穎的視角去創作內容。北京開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導演田宇認爲,網絡劇的創作一方面要尊重現實,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加入新的元素,讓內容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北京紫禁城影業文學總監伊北分享了在與團隊磨合劇本過程中的心得,即要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更好融合各方創作力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戲文系書記,中視協理論評論專委會副會長盧蓉特別提到了女性創作的重要性,這類題材十分考驗創作功底,需要創作者審慎以待。

在關於網絡劇的深入探討中,與會專家共同探索了網絡劇的創作密碼,他們一致認爲,優質網絡劇應當讓觀衆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和社會的溫度。此外,專家們還就網絡劇的多元化發展、跨界融合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高質量的網絡劇作品,引領觀衆走進一個又一個充滿驚喜與思考的敘事世界。

文/本報記者楊文傑

·話題·

新大衆文藝如何書寫普通人的煙火人間

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超11億人,其中短視頻用戶10.4億人,佔網民總體的95.5%。由此蓬勃發展的網絡視聽文藝,成爲時代的“文藝輕騎兵”,以光影爲筆,以屏幕爲卷,記錄着時代的波瀾壯闊,也書寫着普通人的煙火人間。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期間,以“衆心築藝時代共鳴”爲主題的新大衆文藝主題研討會舉行,各界代表就新大衆文藝行業趨勢進行研討。

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指出,大衆文藝創作者一直以來的傳統就是深入生活、紮根生活,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成爲故事的講述者。目前全國十萬家的微短劇相關企業,去年直接帶動全國64.7萬個就業崗位,各行各業普通人都在跨界成爲講故事的人。

快手娛樂營銷中心總經理王正菲也注意到了大衆文藝創意主體的遷移。“如今新大衆文藝正以普通人作爲大主題,以平臺機制、社區文化和內容技術爲支撐,催生出去中心化、生活化、全民參與的新格局。”她介紹,去年澳門迴歸25週年之際,快手星芒短劇聯合創作者重磅推出《澳門故事》短劇,“此劇在平臺的播放量超過23億,這就是新大衆文藝的魅力。”

無憂傳媒戰略副總裁瞿濤指出,大衆的深度參與已經成爲文藝作品的突出特徵。直播短視頻作爲集體文化的共鳴場,敏銳捕捉並表達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情感反應。過去的一兩年從淄博的“趕烤”到“爾濱熱”,從《我的阿勒泰》到《黑神話·悟空》,在直播短視頻的助推下,一種美食、一個景區、一本書、一款遊戲都可以成爲爆款。

科技進步讓創作者藏在心底的創意破土而出。生成式AI正在從生產工具進化爲創作助手。“去年我們2000萬張海報和64萬條短視頻都是基於生成式AI完成的,AI的大規模應用讓創作的門檻一降再降,讓靈感創意不再因爲成本而淹沒。”王兆楠介紹。

快手可靈AI產品及運營負責人李楊則以實例具體講述了當下AI對於創作者的助力作用。據介紹,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萬用戶參與了可靈的創作計劃。一週前剛剛發佈的全球首部AI故事集《新世界加載中》,就是可靈與國內新銳的視頻工作室共同創作的。

文/本報記者祖薇薇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