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 多措並舉增進民生福祉
經濟日報北京3月9日訊(記者吳佳佳、朱雙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9日舉行記者會,民政部部長陸治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就民政、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衛生健康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養老服務改革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陸治原介紹,我國人口發展呈現老齡化、高齡化、少子化等特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弱化,需要推動養老服務從過去“三無”老年人爲主向全體老年人拓展。下一步,將加快健全城鄉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在已有養老服務設施基礎上,推進在縣(區)健全綜合養老服務平臺,在鄉鎮(街道)健全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在村(社區)健全養老服務站點,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爲廣大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養老服務。
陸治原說,要貫通協調居家、社區、機構三類服務形態。以老年人的需求爲導向,優化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專業支撐,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着力完善老年人牀邊、身邊可感可及的養老服務政策措施,特別是要發揮社區、養老機構對居家養老的支持支撐作用,大力發展助餐、助醫、助潔、助急等上門服務,讓老年人享有更好的“家門口”養老服務。此外,還將發展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場型三類養老機構。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王曉萍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鮮明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民生,將爲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隨着我國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各類經營主體和創新創業活力有效激發,這些都爲穩定和擴大就業奠定堅實基礎。從前2個月情況看,節後企業開工復產加速,農民工外出更早、流動有序,就業市場開局良好。
針對推動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王曉萍說,將落實好中央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強重大規劃、重大項目就業影響評估,強化宏觀政策的就業導向。打好政策“組合拳”,持續推動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發力,在擴大內需、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穩外資穩外貿中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找準科技創新與就業穩定的平衡點,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轉型升級中吸納和穩定就業,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關於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形勢和今年在穩樓市方面的考慮,倪虹表示,現在市場信心得到了有效提振,房地產市場也出現了積極變化。今年前2個月,房地產市場保持了止跌回穩的積極勢頭。下一步將鞏固政策“組合拳”的效果,把降息、增貸、減稅等政策效應充分釋放出來;繼續打好“保交房”攻堅戰,切實維護購房人的合法權益;加大“白名單”貸款投放力度,按照“應進盡進、應貸盡貸”的要求,將符合條件的房地產項目全部納入“白名單”,提供有力的融資支持,充分保障項目建設交付。
倪虹介紹,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將在去年新增100萬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規模。穩妥推進貨幣化安置,讓城中村的居民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實現早入住、早安居,這也有利於消化存量商品房。在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方面,將支持地方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充分行使自主權。收購的商品房,優先用於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人才房、青年公寓和職工宿舍等。他還提到,改革完善商品房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得到不斷優化和加強,人民羣衆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根據最新統計結果,2024年中國居民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9歲,比2023年提高0.4歲,在53箇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和海南八省市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雷海潮介紹,與2019年相比,2024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1.7歲,各省份之間的健康水平差距在逐步縮小,健康公平性得到改善。
“我們也面臨着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雙重挑戰,衛生健康工作需要持續加強。”雷海潮說,當前危害中國民衆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來自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中很多致病因素跟每個人的行爲生活方式、飲食和體育鍛煉都密切相關。國家衛健委已聯合多個部門啓動實施“體重管理年”活動,提出自2024年起力爭通過3年左右時間,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羣體重異常狀況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