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對WHO說:謝謝,再聯絡
(圖/本報系資料照)
每年大約此時,筆者總會撰寫評論探討臺灣無法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困境。今年,WHA將於5月19日至27日在日內瓦舉行,主題爲「One World for Health」(一個爲健康而團結的世界)。當然,臺灣依舊無法出席,原因不外乎是中國長期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施壓,將臺灣擋於門外,只因爲臺灣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
如同往年,世界各國將再次表態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WHA與WHO。來自西歐、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友臺國家的外交部發言人和美國國務院,也可能再次發表類似聲明。
如同往年一般,衛福部長仍將飛往日內瓦在大會場邊進行「場邊外交」,和友臺國家官員握手、微笑、合影,並聽對方說:「真可惜臺灣無法參加。」這一幕年年重演,筆者形容爲「臺灣的年度討拍團」和「取暖派對」。
然而,今年是否有什麼不同?事實上,有幾點不同之處確實值得一提。
一、新任美國總統:今年最大改變從川普上任開始,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宣佈美國將退出WHO,預計2026年1月22日生效。最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仍表示「美國將持續推動臺灣有意義地參與WHO」,即便美國將退出該組織。此般支持是無用的,只因美國的退出,將會對今年大會的決議毫無影響。筆者曾指出,若美國退出WHO,臺灣應希望美方籌組一個由民主國家參與的另類多邊衛生組織,並邀請臺灣成爲會員。川普是否有此意,讓時間告訴我們。
二、新任總統賴清德:雖然賴清德是去年520就任,但2024年的WHA行動計劃仍由蔡政府制定。不幸地,關於今年的WHA賴政府似乎仍沿用舊策略,結果可預期:國際社會同情有餘、實質參與仍舊無望。也許,賴清德該改變臺灣的策略,思考是否要對WHO說:「我們不再熱臉貼冷屁股,直到你們有事相求。」
三、新任外交部長林佳龍:前任部長吳釗燮自2018至2024年負責WHA事務7年,結果年年相同。今年林佳龍原有機會調整策略,特別是美國宣佈退出WHO的情況下,但他選擇延續前任做法,錯此良機。
四、缺乏全球衛生緊急狀況:目前並無類似COVID-19的全球公衛危機。雖然迦薩、緬甸、蘇丹等地發生人道災難,美國亦面臨麻疹疫情,但解決這些問題無需臺灣參與。在重要會員國中,縱使有些對臺友善,也難以將「讓臺灣出席」視爲當務之急。臺灣在新冠疫情時期無法得到足夠的國際支持參與WHA,遑論在無全球緊急公衛事件的情況下。
五、各國可能需要中國:過去幾年,不管在WHA還是其他多邊組織,或是和中國的雙邊互動,中國因COVID-19源頭、戰狼外交、對香港新疆及西藏政策,和近期的產能過剩、低價產品氾濫全球等因素,國際形象受損。然而,隨着川普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各國開始重新評估與中國的關係。例如,歐盟近期宣佈將有多位領導人於7月訪中,慶祝中歐建交50週年。
另個例子便是梵蒂岡拒絕賴清德出席教宗葬禮。明顯地,此舉源於梵蒂岡對中國的顧忌,和它對中梵關係的影響。是否如此,讓我們在本月下旬看看賴清德是否有辦法出席新任教宗的就任典禮。顯然,各國現階段都不願輕易觸怒中國。
筆者多次批評臺灣年年上演WHA討拍團,呼籲改變策略。至今,無論是蔡政府還是賴政府都選擇一再挫敗。現在,臺灣也許是時候對WHO說聲:「謝謝,再聯絡。」(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鍾文妤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