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近距離觀測!太陽表面3D特寫照震撼公開 大洲級黑子羣曝光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公開首度用可調控濾光片拍攝成像的太陽表面3D特寫照。圖/取自@theSolCinema在X的照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公開使用世上最大太陽望遠鏡拍攝的特寫照,利用新的可調控濾光片(VTF)以史上最近距離捕捉太陽表面活動並建立3D影像,呈現大小相當於大洲般的黑子羣,讓人一窺內部運作的驚人細節,並用於研究與預測可能的危險天氣現象。

NSF位於夏威夷的井上建太陽望遠鏡(Daniel K. Inouye Solar Telescope)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太陽光學望遠鏡,最新透過VTF拍攝,可選定特定波長段進行成像。望遠鏡儀器科學家伍格(Friedrich Woeger)解釋,這個原理類似抗噪耳機,可根據玻璃片之間的距離,選擇性讓特定波長的光(也就是特定顏色)通過,其餘波長則會因干涉而抵銷。

去年12月,NSF團隊首度透過井上太陽望遠鏡新的可調控濾光片拍攝圖像,短短几秒鐘內從不同濾鏡捕捉數百張影像,並組合成一幅模擬太陽表面結構的3D圖像,近距離捕捉到幾乎等於大洲級的巨大黑子羣,位於太陽內層大氣中心附近,空間解析度達每像素10公里。

這些黑色斑點標誌強烈磁場活動的區域,正是太陽閃焰(solar flares)和日冕巨量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s)常發生的區域。日冕巨量噴發是太陽從日冕釋放大量電漿和磁場進入日球層的事件,會以高速向外擴散,影響行星際空間,甚至對地球磁場造成擾動。

研究人員可藉由這些觀測影像研究太陽大氣不同層次的溫度、壓力、速度與磁場結構。

「看到第一批光譜掃描的那一刻,真是超現實,」美國國家太陽天文臺(National Solar Observatory)資深光學工程師蘇艾卡(Stacey Sueoka)表示,「這是望遠鏡中其他儀器都無法達成的觀測成果。」

伍格表示,這類詳細圖像對於研究與預測危險的太陽天氣現象至關重要。

伍格解釋,太陽風暴等強烈爆發會與地球電磁場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干擾電網、衛星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過去在19世紀,曾發生太陽風暴導致地球電報站起火的事件,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以及它們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科技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