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影視、藝術再掀聯動潮:《穿普拉達的女王2》迴歸,Jonathan Anderson跨界電影服裝

在文化消費的多元版圖裡,時尚與影視的跨界聯動正演繹着一場場精彩的“化學反應”。近日,《穿Prada的女王》續集時隔20年正式開拍的消息點燃全球時尚圈,安妮·海瑟薇也曬出了最新定妝照。2025年的安迪,終於和大家見面。據悉,此次續集中,梅麗爾·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艾米莉·布朗特全員迴歸,新晉加盟的劉玉玲與超模肯達爾 · 詹娜等明星陣容。權力流轉之間,經典時裝劇似乎總有其穿越週期的魅力。

圖片來源:Anne Hathaway instagram

據悉,《穿普拉達的女王》第一部在2006年上映後,迅速風靡全球。它以時尚雜誌爲背景,用幽默詼諧又犀利的敘事,將時尚圈的光怪陸離與職場的殘酷競爭呈現在觀衆眼前。安妮·海瑟薇飾演的安迪從一個對時尚一竅不通的“土氣”女孩,在時尚女魔頭米蘭達的“調教”下,逐漸蛻變成爲時尚達人,這個成長故事激勵着無數觀衆,同時電影中由奧斯卡提名設計師帕特里夏·菲爾德打造的海量時尚造型,更是讓人大飽眼福,成爲了時尚愛好者反覆研習的穿搭寶典。

如今,時隔近二十年,《穿普拉達的女王2》重磅迴歸。原班人馬的迴歸是影片最大的看點之一,導演大衛·弗蘭科爾、編劇艾琳·布羅什·麥肯納以及主演安妮·海瑟薇、梅麗爾·斯特里普、艾米莉·布朗特和斯坦利·圖齊等的再度集結,讓粉絲們直呼“爺青回” ,也爲影片品質提供了有力保障。從劇情來看,此次設定充滿新意,傳統雜誌出版業的衰落讓米蘭達的事業陷入危機,而曾經的小助理艾米麗卻搖身一變成爲奢侈品集團高管,這種身份的逆轉勢必會帶來更多戲劇衝突和情感碰撞,安迪在其中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她的時尚風格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懸念都吊足了觀衆的胃口。在影片的時尚呈現上,《穿普拉達的女王2》也備受關注。雖然目前還未完全揭曉片中的時尚造型,但從第一部的成功經驗以及當下時尚潮流的發展趨勢來看,其有望再次掀起時尚熱潮。

與此同時,英國北愛爾蘭設計師 Jonathan Anderson的電影服裝跨界也在時尚與影視界引發了轟動。他將擔任 Luca Guadagnino 執導的人工智能喜劇電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的服裝設計師,這將是兩人繼前兩次合作後的第三次攜手,此前的合作均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電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預計將由 Andrew Garfield 出演“ChatGPT 之父”Sam Altman,以喜劇風格講述 AI 巨頭 OpenAI 公司內部不爲人知的故事,而Jonathan Anderson的服裝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塑造作用 。目前,該電影仍處於初創期,但已吸引了衆多時尚與電影愛好者的關注。

在研究和設計過程中,Jonathan Anderson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創造力。他深入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的服裝風格,從第一批大規模生產的二戰軍服中汲取靈感,同時參考畫家Michaël Borremans和攝影師George Platt Lynes的作品,精準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氛圍。主角William Lee是一個沒有人生目標的酷兒作家且是癮君子,Anderson爲其設計的米色兩件套夏裝,既方便攜帶,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讓角色穿着它在墨西哥城街頭遊蕩時,盡顯落魄又不羈的氣質;而Drew Starkey飾演的Eugene Allerton的肌肉剪裁和半透明貼身針織衫,則與William Lee的服裝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不同角色之間的情慾張力和個性差異。爲了將自己對角色和故事的理解通過服裝完美呈現,Jonathan Anderson與導演Luca Guadagnino緊密合作。他們就角色的心理狀態、行爲習慣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服裝需求進行深入探討,確保每一件服裝都能與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劇情發展相契合。這種深度合作不僅體現了時尚設計師在電影創作中的重要性,也爲時尚與影視的跨界合作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從《穿普拉達的女王2》到Jonathan Anderson的電影服裝跨界,我們可以看到時尚與影視聯動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與商業價值。在文化層面,時尚與影視的融合豐富了大衆文化的內涵。電影爲時尚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讓時尚不僅僅侷限於T臺和雜誌,而是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走進觀衆的生活;時尚則爲電影增添了美學價值,通過服裝造型幫助電影塑造角色、營造氛圍,讓電影的藝術感染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而在藝術方面,日本藝術家空山基Hajime Sorayama的創作靈感主要源於他對金屬材質的迷戀和科幻電影的影響,通過融合女性柔美與機械冷峻創造出標誌性的“機械姬”美學。空山基以1927年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中的女性機器人Maria爲靈感,創作出了機械姬的雛形。從1978年開始,他的“機械姬”(Sexy Robot)系列作品誕生了。這個系列一直延續至今,成爲了他的代表作。1970至1980年代是科幻電影的黃金時代,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充滿了奇妙願景。空山基受此啓發,創作出了姿態各異的女性機器人作品。1983年,他將過去的作品整合成《機械姬》畫集,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他也因此聲名大噪。

近日,‌‌一座7米高的賽博美人裝置收穫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這座融合機械冰冷質感與女性柔美線條的藝術裝置,是來自藝術家空山基的裝置作品“機械姬”,落戶深圳的“機械姬”反而有了更鮮明的深圳特色,快速地融入了本土文化。看似雜亂、不夠“高級”的民房,恰恰透過城市敘事,將觀衆從隔岸觀火的旁觀者,變爲參與者。

與其隔空呼應的是另一件直徑約7米的動態懸掛雕塑,由青年藝術家湯傑創作的“流金-波”系列。一靜一動的兩件作品構成了一張屬於寶安區的“未來感”標籤。作爲本次藝術項目的總策劃人,CHY澤欽設計合夥人易湘榮提到,“這並非是一場常規的藏品展示,而是一場聯接社區、文化與未來的公共藝術呈現”。

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在感受、傳遞、分享,當大量市民和遊客前去參觀、拍照,成爲社交媒體上的焦點,話題與討論也接踵而至之時,無疑也讓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場域,纔是真正解放人們想象力的藝術場域?好的藝術作品從來不缺觀衆,城市公共藝術與商業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成就、共同發展,以藝術爲紐帶,連接了城市、商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更多這樣的作品涌現,爲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讓藝術與商業在城市的空間中產生“輝映”,纔會將城市的未來逐步點亮。如青年藝術家湯傑的定製作品“流金-波”系列,以無數精緻的金屬薄片,擁有“魔法”般優雅懸浮在空中,輕盈的律動下似空中流動的水波,時而合併,時而綻放,二維與三維相互轉換,來來去去,循環往復。在機械的冷感與蜂擁人流的熱度之間,能看到藝術對大衆的影響,以及大衆對藝術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