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聖堂光影」開展 重現傅義修士埋首書桌場景
史前館「聖堂光影」今日開展,重現傅義修士埋首書桌場景。(蔡旻妤攝)
瑞士白冷會傳教士傅義來臺期間在東海岸設計40多座教堂聞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天主教白冷會共同策展「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21日開展。觀衆可藉由手繪建築圖、教友與神職人員口述分享,見證傅義生涯重要的7座臺東教堂,並深入瞭解東臺灣歷史發展,展期至10月7日止。
史前館「聖堂光影」今日開展,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建築生涯中設計的7座重要教堂。(蔡旻妤攝)
史前館「聖堂光影」今日開展,設置擬真教堂場景。(蔡旻妤攝)
「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源於2007年傅義修士捐贈229卷2649張建築設計圖給史前館典藏,展場中除了重建傅義修士的工作場景,將他埋首書桌、進行設計的情景呈現給觀衆外,還設置擬真教堂場景,藉此詮釋傅義修士在設計教堂時對於教義、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在其建築生涯中設計的7座重要教堂,包括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都蘭天主堂與臺東基督長老教會。
史前館「聖堂光影」今日開展,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建築生涯中設計的7座重要教堂。(蔡旻妤攝)
1952年10月,應費聲遠主教的邀請,天主教白冷會的錫質平與司路加神父來到臺東,並選擇此地作爲宣教基地。當時,戰後物資匱乏,白冷會從瑞士籌資募款,派遣多位傳教士和專業教師來臺。他們跨越千里來到遙遠的臺灣東部,開創教堂、學校、醫院、學生宿舍與職業訓練中心等建設,這些建築不僅成爲傳道的據點,也在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在這些白冷會的傳教士中,傅義修士不僅是傳教士,亦是建築師,他爲花東地區設計了40餘座教堂。傅義修士的建築語彙樸實、純粹,線條簡潔、結構穩健,與自然環境融爲一體。
史前館「聖堂光影」今日開展,史前館長蔡政良致詞。(蔡旻妤攝)
史前館長蔡政良特別說明,本次展覽館方刻意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傅義修士的建築遺產,邀請部落的教友與神職人員口述故事,引領觀衆深入瞭解這段歷史。爲深化觀展體驗,史前館也將在展期內舉辦走讀活動,帶領觀衆從展場走進這些教堂,讓光影、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在當代時空中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