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齊平專欄》美國鬥中國 何以越鬥越吃力
關稅戰,折射的也許就是中美世紀博弈的交鋒態式的變化與翻轉。圖/美聯社
美國商務部宣佈,將恢復飛機發動機、EDA軟件、乙烷等產品的對華出口,美國根據的是中美雙方倫敦框架的結論。4月2日美國發動對包括中國國債內的全球關稅戰,當時美國姿態之高,比如所謂對等關稅一下子拉高到150%,一下子又說可以寬限90天,一下子突然又對中國管制了一些東西的出口讓人印象深刻,但中國也立馬回擊,4月4日宣佈美對華加多少關稅,中國也對美國加多少關稅;同時管制7種稀土金屬的出口;還發布短視頻《不跪》,態度之強硬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於是,接下來就有了雙方5月及6月,分別在日內瓦及倫敦的兩次會談,倫敦會談的結果及所謂倫敦框架,雙方均把關稅降至10%(美方針對芬太尼課徵的20%則另議),雙方均解除對對方的出口管制,折騰了一大圈,美國不得不回到原點的關鍵,在於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掐住了美國的命門,包括軍工、汽車、醫療等許多產業的生產均因稀土告緊亮起紅燈,美國前倨後恭祈求的就是中國恢復稀土出口,對此,中方的表態一直是「正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品的出口申請」;沒有限制,但需申請,且需依法審批。配合此一流程,中國正建立出口稀土的電子身分證,以防流爲他用;與此同時,還對稀土技術人才全面建立檔案資料,以防外國挖角。這場關稅戰(或稀土戰)打到這裡,美國無疑是吃癟了。
關稅戰,折射的也許正好就是中美世紀博弈的交鋒態式的變化與翻轉,一般人(尤其是美國人也包括川普)不察,還是以10年前或甚至更早的認知來看中國,也還是以過往的倨傲姿態來對付中國。美國作爲中國國的對手,必須從「比較靜態分析」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中國,或許才能讓自己避免陷於困窘之際。
「比較靜態」,是將兩個不同時點的狀態進行比較,既可比對對方,也可比自己。比如現在是2025,就不妨可以倒退10年,把10年前的2015跟現在的2025做個比較。
例如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如今剛滿10年,計劃中的260多個目標超過90%已經完成;2014年,中國開始南海吹填造島,如今南沙7礁已建成7島,中國實控南疆整整向南推進了1000公里;2015年,中國將高增長目標向下調,以追求高質量增長及內外雙循環體系,對美出口依賴度已降至2001年中國入市以來最低水平14%。
2018年川普1.0對華發動科技戰,打壓華爲,如今華爲非但未垮,且以一對七(7家美國在不同領域的高科技龍頭企業),遊刃有餘;Deep Seek橫空出世更震撼全球;2017年殲20正式服役,如今美國還未有的六代機,殲36及殲50已雙雙試飛;2015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剛入役未久,今2025年底前,第三艘福建艦即將服役;且中國艦隊進出一二島鏈已是日常;過去,美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現在換成了中國是超過15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
方方面面對中國而言均已今非昔比,對美國而言又何嘗不是,美國鬥中國,怎麼不會越鬥越吃力?
(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