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盧媽之怒
臺中市長盧秀燕在行政院會上與卓榮泰院長吵了一架,爲了爭取被行政院報復性刪除的一般性補助款。(陳淑娥攝)
臺中市長盧秀燕向來溫和理性,「盧媽」形象深植人心,14日卻罕見地在行政院會上與卓榮泰院長吵了一架,只爲了爭取被行政院報復性刪除的一般性補助款。盧媽這一怒,立即獲臺北市長蔣萬安共鳴,相信高雄市長陳其邁也心有慼慼焉,只是身爲民進黨黨員不方便呼應。
適時怒吼爲民發聲也是政治學的一門學問,「盧媽之怒」展現了她身爲地方父母官苦民之苦的態度,爲所當爲;相對地,卓揆在會中制止盧發言,還稱「現在不是來創造聲量的」,更顯得閣揆沒有接受建言的雅量。至於環境部長彭啓明形容盧「像是媽媽罵兒子一樣」,表忠也太過情緒化了。
試想,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創歷史新高,只因在野黨要求行政院自行刪減636億元,卓揆就統刪對地方的一般性補助款25%,導致地方政府被硬生生削掉長照、托育、交通和治安等經費,不分藍綠,地方首長不怒纔怪。
就算卓榮泰沒擔任過縣市長,不知地方首長要面對的財政壓力,但以卓現今的民調低迷,按理執政態度應該更謙卑纔是,在和盧秀燕爆口角後,臺北市長蔣萬安聲援盧,喊話行政院應面對民意,不要只想「快樂在一起」,也遭行政院批失格調。蔣萬安則反擊,呼籲行政院把刪除的補助款還給人民。看來卓榮泰似乎沒在怕民調再往下掉的後果。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是施政的好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即使所屬政黨不同,施政都應以民意爲依歸。卓揆民調創新低,應該要像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所說的「民調不好,我們就努力做更好」,和受歡迎的藍營市長嗆聲絕對是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