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國民黨要有「人間性」
主席改選過後,國民黨是將能更具人間性?(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改選的目標,如果是要讓党進化,與人民距離更近,新黨魁就必須具備人間性,要爲民喉舌,更要與人民同心同情,而不是漫步在雲端,對俗事提不起勁。若以此條件篩選,目前有哪位候選人,已清楚展現自己能擺脫老國民黨習氣的勇氣?如果沒有,這場改選將猶如在另個平行時空舉行,註定激不起社會迴響。
近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造成嚴重傷亡,第一時間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與民進黨立委想的不是救災,而是釋出對花蓮縣政府「具殺傷力」的消息。他們對死傷數字見獵心喜,無視災民身處泥濘,彷彿洪流再兇猛,都與他們無關,活脫演繹何謂「廟堂之上,朽木爲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這件事可用「醜聞」定義,因爲它不只是政治上的醜陋,更挑戰人性與道德底限。尤其該羣組的對話脈絡顯示,這種討論模式早已成爲SOP,只是這次不幸被攤在陽光下。
當民衆左思右想,是否有辦法汰除這票昏官時,礙於手無寸鐵,除了咒罵幾聲,什麼事也做不了。但國民黨呢?事發至今已過多日,這個被點名宰殺的當事人,除了幾個人寫臉書、上媒體各抒己見,好像也沒有然後了。
這件事牽動着行政部門如何應對潰壩救災,更扯出中央與地方權責的制度問題,以及爲政者該不該把人命當政爭工具的大是大非。因此,這件事沒有人是局外人,今天是花蓮,明天將換哪個縣市被中央狙擊?身爲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當然也不可以是局外人,否則就是背棄人民的寄託。
主席改選過後,國民黨是將能更具人間性?抑或繼續當個人民眼中那個遠在天邊的政黨?藉由觀察這個黨如何應對這場國家醜聞,或能推估一二。